秦腔《周仁回府》的改编与传承

2019-04-19 07:44
剧影月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秦腔剧目舞台

《周仁回府》原名《忠义侠》,作为秦腔八大本之一,《周仁回府》历来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的《悔路》《夜逃》《哭墓》更是作为折戏受到民众的喜爱。自清末由碗碗腔移植为秦腔后,《周仁回府》历经了多次改编,在历代秦腔演员的排演过程中,民间亦根据每一代演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对《周仁回府》的演绎水平评选“活周仁”。自第一代“活周仁”李云亭起,至今已有八代“活周仁”先后活跃在秦腔舞台上,成为秦腔演出与传承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清末民国的《周仁回府》:从折戏到全本戏

最早将《周仁回府》带入秦腔舞台的是清末秦腔演员李云亭。王绍猷在《秦腔记闻》中称赞其“四场通秀,神妙惊人;扣律传声,落月停云”[1]。在碗碗腔剧目的基础上,李云亭移植了《悔路》至《杀房》一段,并套用自己已成熟的折戏《霍光回府》一剧中的“回府”二字,将之称为《悔路回府》。

民国时期改良秦腔的运动在陕西地区兴起,伴随着易俗社等班社对改良秦腔的尝试,王绍猷在碗碗腔的基础上对这一剧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编,并称之为《新忠义侠》,以区分皮影戏中的《忠义侠》。随着《新忠义侠》在易俗社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周仁戏也从李云亭时期的折戏成长为秦腔的经典全本戏。

由于李云亭对于剧目改编的贡献和其本身鲜明的舞台风格,加之李云亭先后在易俗社、三意社等班社担任教练,李云亭所代表的周仁形象在观众和演员中均获得了认可。李云亭之后的刘毓中、雒秉华、赵集兴、黄金华均以须生形象出现。直至1943年,晓钟社在乾县创办,任哲中在接受范紫东的建议后开始以小生的形象演绎周仁。而在任哲中之后,周仁则从须生形象转变为小生形象并成为秦腔小生的代表剧目之一。

二、《周仁回府》的当代演绎:《周仁回府》的定名和李小锋演出本的出现

民国时期《新忠义侠》已经在舞台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周仁的故事仍经历着改编与发展。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王绍猷和易俗社的袁多寿先后对这个剧目进行过修改。1958年,王绍猷对《忠义侠》进行了进一步的改编,将原本六个小时的演出时长压缩至三个半小时。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出版的剧作选中,该剧称为《周仁回府》,并标注“根据《忠义侠》改编”。而在这一时期活跃在秦腔舞台上的任哲中以及之后的李爱琴也逐步开创出了自己的舞台特色。

随着对《周仁回府》这一故事的改编,观众群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1984年,任哲中与李爱琴义演《周仁回府》时,两人分演上下本。其中上本沿用旧本,下本采用初定的改编本演出。而在下本《夜逃》一折中,对于原本的唱词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编。由于《夜逃》曾作为经典折子戏而在群众中获得了广泛的流传,这样大规模的改编也引发了观众的批评。面对观众的批评,任哲中发表文章称对《周仁回府》的改编是基于“原演出本贯穿着个人救主报恩的封建思想,以及许多脱离生活真实的情节和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描述。在这方面,我们初步地作了一些尝试。”[2]而对于新词,任哲中的说法是“我自己在唱这段新词时,总觉得激情迸发,回肠荡气,不由得悲痛凄楚,神随之驰。”[3]事实上,《周仁回府》的古本也曾被评价为“传统古本宣传愚忠思想,建国后改编本为可演剧目”[4],然而引起观众如此强烈的批评以至于“活周仁”需要刊文对比新旧两版的唱词,这样的事件也反映了在新的环境下观众群体对于《周仁回府》这一经典剧目产生了新的期待和要求。

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秦腔演员李小锋开始了对于《周仁回府》的演出。在不断积累演出经验并形成自己的舞台风格后,李小锋对于《周仁回府》进行了进一步的改编。为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李小锋减去除了原剧本中《路遇》《投军》《救仁》《对奏》前四场戏,将原本三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长压缩至两个半小时。从服装上看,李小锋选用了蓝官衣以代替任哲中的黑官衣和李爱琴的红官衣。从剧情上看,李小锋对于《周仁回府》的改编删去了原剧本中倭寇作乱与抗击倭寇的情节,将故事的开篇设定在严嵩专权和其管家严年对于杜文学的迫害上。这样的删减在强化主要矛盾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于杜文学和周仁之间身份关系的交待,因此李小锋在《悔路》一折中以念白的方式交待了杜文曾搭救周仁并结为义兄弟的人物关系。在《夜逃》一折中,李小锋保留了任哲中所编写的新版唱词并在此基础上改良了先前版本中唱词写景多,抒情少的不足,并对不符合当代语言习惯的部分进行了修改与革除。在对于周仁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李小锋强调了周仁所代表的仁义精神,消除了原剧本中的周仁的迂腐气。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悔路》和《夜逃》中的大段唱腔上,李小锋集中展现了周仁在面对义兄承诺和夫妻情之间的两难,并由此展现出周仁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在舞台表演上,李小锋在《屈打》和《哭墓》两场戏中独创了运用“滚堂梢子”、“抢背”、“跪步甩发”等表演技巧来宣泄周仁被屈打时的满腹委屈又无法辩白的备份心情。伴随着李小锋改编本在演出上取得的成功,李小锋也以“第八代活周仁”的身份活跃在秦腔舞台上。

三、向戏曲电影的尝试

进入二十一世纪,《周仁回府》也进行了新的尝试。2013年,李小锋与齐爱云、边肖三位梅花奖获得者将《周仁回府》的故事以电影的方式进行了展现。从剧情安排上看,《周仁回府》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参考李小锋版的演出本。从秦腔这一剧目的角度看,《周仁回府》并不是第一部搬上荧幕的秦腔戏,早在1958年和1960年,《火焰驹》和《三滴血》这两部秦腔剧目就对戏曲电影进行过尝试。《周仁回府》保留了李小锋在塑造周仁这一人物形象时所惯用的表演技巧,对演员的扮相进行了一定的改良。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戏曲电影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话剧化的倾向。

相对于李小锋之前的诸多演出版本,电影所参考的李小锋的演出本更符合观众的认知和审美习惯。然而在改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纰漏,如李小锋演出本在“悔路”一段中曾以念白的方式交待周仁与杜文学之间的人物关系,而电影删去了这一段的念白并缺失了两人关系的交待,因而弱化了周仁的人物情感。

虽然从戏曲电影的角度来看,《周仁回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其本身对于秦腔《周仁回府》乃至秦腔艺术的宣传作用有限,相较于同当期的院线电影这部数字电影仍然缺失竞争力。

注释:

[1]陕西艺术研究所编.秦腔研究论著选[G],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49页.

[2]任哲中.就周仁回府的演出答观众.[J]当代戏剧.1985(04)

[3]任哲中.就周仁回府的演出答观众.[J]当代戏剧.1985(04)

[4]杨志烈,杨忠,高非,仲居善撰写.秦腔剧目初考.[G]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468页.

猜你喜欢
秦腔剧目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庆百年华诞 创秦腔辉煌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