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可
【摘 要】智能革命使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遭受质疑和挑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正确认识智能劳动及其价值创造,正确思考机器和人工智能在创造剩余价值方面的不同,坚定机器和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的意志,为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和人类社会的永久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人工智能;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1、人工智能概念及发展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综合,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21世纪以来, 人工智能开始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 其发展更加迅猛, 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并称为三大尖端技术。
1.2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孕育期:英国数学家图灵在1936年创立了自动机理论 (亦称图灵机) , 1950年在其著作《计算机与智能》中首次提出“机器也能思维”, 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形成期:1956年夏季, 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办了长达2个多月的研讨会,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 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其后成为人工智能的黄金时期。
暗淡期: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AI遭遇批评, 对AI提供资助的机构也逐渐停止了部分AI的资助。资金上的困难使得AI的研究方向缩窄, 缺少了以往的自由探索。
知识应用期:在80年代, “专家系统” (Expect System) 成为了人工智能中一个非常主流的分支。“专家系统”是一种程序, 为计算机提供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经验,计算机就能够依据一组从专门知识中推演出的逻辑规则在某一特定领域回答或解决问题。
集成发展期:人工智能在这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加上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2.1 人工智能与劳动价值论
2.1.1人工智能与智能劳动
智能革命使马克思劳动价值遭受质疑和挑战。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智能劳动过程也是劳动三要素综合作用的活动过程。从本质上看, 智能劳动是智能劳动者从产品设计目标出发,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 以及相关原料, 创造智能产品和其他产品的过程。
2.1.2 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1)人工智能的生产力基础
人工智能是新兴科学技术, 属于生产力范畴, 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工智能的主体是智能劳动者,智能劳动者是人工智能的能动因素,是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创造者、控制者、维护者。人工智能的客体是人工智能技术和软硬件设备, 即智能型劳动工具或劳动资料。人工智能的另一客体是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作用于其上的劳动对象。最后,与人工智能相关要素有机结合的载体是智能产业和企业。智能产业和企业是智能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 是智能劳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人工智能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
(2)智能劳动的价值创造
智能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具有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性。智能劳动是具有智能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预定产品的过程,其产品价值(c+v+m) 也包含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智能劳动形成价值也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智能劳动区别于普通劳动, 其价值创造和构成具有特殊性。
总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智能劳动是人类劳动的新形式,智能经济和智能产业将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依然是我们解读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时代价值创造的一把钥匙。
2.2人工智能与剩余价值论
2.2.1机器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说明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机器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是“死劳动”,它属于生产资料和不变资本范畴。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 机器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机器不创造价值, 它只是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于它的使用而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上。机器并不会额外创造价值,机器创造价值的说法,是没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区别开来的体现。
2.2.2人工智能与剩余价值的创造
(1)生产领域人工智能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生产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对自动化的机器的使用是同质的, 其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 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同机器的应用一样, 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当整个行业都普遍应用了同一技术时, 个别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价值的下降。
(2)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服务领域, 人工智能代替人的包含着情绪劳动的活劳动去给现实的人提供服务, 此时, 更表现为现实的人与人工智能的一对一的替代。在这种情况下, 人工智能虽不是有生命形式的人, 但却发挥了同有生命形式的人完全同质的劳动作用。因此在服务领域中, 人工智能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因为服务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比生产领域中机械化的人工智能更具有“感情”。
2.3 人类将完胜人工智能
首先, 机器不具有真正理解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能力。大脑对语言的驾驭至少通过两个中枢:一个是语言运动中枢,另一个是语言理解 (阅读) 中枢,。这两方面构成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 它必然与遗传和基因有关。因此机器不可能真正具有智能。
其次, 人类具备反思及自我修正能力, 人类在感性和知性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机器系统本身不具备自我鉴别和主动修正过去实践的能力,电脑系统本身不知道也不具备主动修正过去实践的能力。
最后, 机器不可能超越人类。正如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 马云发表演讲:“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识, 不到10%,10%创造出的机器, 不可能超越人类。”人工智能的机器被说成是一种独立的人脑, 能够独立产生智慧和生产力的东西, 这就违背了马克思所说的机器只能转移价值却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3.结论与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劳动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促进更大生产力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我们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强大思想武器。人工智能不会代替人类,人类不断增强人工智能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拓展着人类。、在正确理解人工智能所蕴含的经济社会关系后,正确利用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才是我们应该坚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乐强.马克思机器大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哲学效应[J].哲学研究,2014(03):32-38.
[2]李俊,张思扬,冒佩华.“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6(07):14-20.
[3]何云峰.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17(10):107-111.
[4]纪玉山.探索智能经济发展新规律 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社会科学辑刊,2017(03):16-18.
[5]王志宏,杨震.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及系统性思考[J].电信科学,2018,34(0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