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
【摘 要】威尔逊作为典型的美国理想主义代表,他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外交上的转折点,美国在威尔逊任总统时期突破了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局限,开始走出美洲,走向世界,并试图统御世界。而十四点计划就是威尔逊向世界发出的宣言,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构建了一个理想主义世界,开启了美国国际主义及理想主义的先河。十四点计划是一战后提出,但是对于罗斯福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难题,有效的防止新的战争,并致力于推进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世界蓝图
在1912年总统大选中,因为共和党分裂,威尔逊i成为首位南方出身的总统。在位期间,他推行中立政策,后来又推动美国参战,一战结束后,他被称为“欧洲的救世主”,被陈独秀称为“世界第一大好人”,1920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就是美国二十八任总统,托马斯·威尔逊。他寄希望于应用理想主义思想改造国际关系,提出重构战后世界秩序的世界蓝图即“十四点计划”,开创了美国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新时代。
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形成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全球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国际纷争多次矛盾激化以及列强军备竞赛越演越烈的背景下拉开序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按照参战国家预想的那样用几个月完成战争,交战双方在东西战线上持续胶着,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更是使得双方都损失惨重、疲惫不堪。因此积极争取更多的同盟者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战争的漩涡。
(二)战争对各协约国力量的影响
1914年到1918年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为对阵堡垒进行了波及33个国家的世界性的战争。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约1860亿美元,间接损耗的费用达2500亿美元,给各交战国造成了惨痛的伤害和无法消弭的影响。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的受益者,它的受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美国为在战争早期的欧洲各国提供了充足的军事物资,从而确保了经济来源;二是美国在战争后期才开始卷入,损失相对来说比较轻微。美国在战争后期才决定放弃中立立场,这也是局势所迫,1916年以后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不得不与协约国建立经济往来的关系,此外当时战争虽然还没结束,但基本格局已定,美国已经能够预见它的参战对于都疲惫的双方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对其战后分赃会处于有利地位。在这种考虑下,美国1917年4月对德宣战,改变了欧洲战场上的格局,促进了战争的结束进程。美国在战争后期的关键一脚使其在战后占据了绝对的有利地位,也为“十四条”的提出提供了绝对的政治优势。
二、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内容与调整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了“建立世界和平纲领”的演说,也就是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威尔逊十四条思想的三大核心是:自由贸易,民族自决,国际联盟。
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问世伊始便以其强烈的道德色彩赢得了全世界的人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新秩序不仅应该维护和平,还应该主持公道。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换言之,美国将是公正新秩序的化身。
三、“十四点”计划的意义与评价
评价威尔逊的十四条是困难的,因为它既有理想主义、超前的一面,又有在实际操作中妥协、现实的一面。
就其对国际的影响来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中的国际联盟组织为二战后解决国际争端,避免世界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十四点计划中的很多条约也为日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开创性的参考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是进步的,甚至超前的。
就其对美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来说,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对美国二战后的世界战略构思提供了一个开创性的可供参考的范例,影响极为深远。正如王晓德教授在其《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里所讲述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威尔逊确定了本世纪(20世纪)外交政策的目标,形成了方法和规定了术语。”国务卿贝克在1991年12月12日普林斯顿大学发表演讲时高度赞扬了威尔逊的使命意识,及其对美国使命的履行。原话如下:“威尔逊的事业是正确的,尤为重要的是,他的事业符合美国最大的利益” ii。
然而,也有人评价威尔逊是在理想主义的外衣下,挥舞着文明棍谋求实际利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到结束,美国威尔逊政府始终打着追求“和平”与“正义”的口号,但是实质上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则完全是按照美国的利益在干涉这场战争,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秩序。这是威尔逊总统“十四点计划”为代表的新的国际新秩序构想的内在矛盾,除此之外,“十四点计划”在其建立的过程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严重背弃了初衷。例如,威尔逊在凡尔赛会议上,为了获得诸多大国对建立国联的支持,不惜背弃自己所提出的道德、道义原则。从内心来说,威尔逊试图以国联作为即将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代表,他对于国联可以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正义充满信心,相信国联可以纠正国际和约中的不完善之处,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综合来说,威尔逊的十四条从实践角度来说是失败的,然而从思想的先创性角度来说成功的。
注釋:
i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去掉托马斯,更名伍德罗·威尔逊),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享年68岁)是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民主党,生于弗吉尼亚州斯汤顿,曾先后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02年),新泽西州州长(1910年)等职。
ii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1版,第473—474页
【参考文献】
[1]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M].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M].中华书局,2007.
[3]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M].商务印书馆,2010.
[4]熊志勇.美国的崛起和问鼎之路:美国应对挑战的分析[M].时事出版社,2013.
[5]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
[6]王晓德.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外交思想探析[J].史学月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