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西地区CG271井区下古生界未成藏原因分析

2019-04-18 07:44房楠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油源构造

房楠

【摘 要】通过对CG271井区油源条件、运移条件、储集条件、储盖组合、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储层物性差、构造位置低是本井下古生界未成藏主要因素

【关键词】油源;构造;成藏

车古271井在南北向剖面上处于构造高部位,东西向处于鼻状构造高点,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上古生界底部发育泥岩、页岩,能够对下古生界油藏起到良好封堵作用,圈闭条件有利,实钻中本井主要目的层下古生界未钻遇油气显示。

一、油源条件

研究表明井区存在两种不同的油气源。据车西洼陷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分析:该区沙三段烃源岩在2400m开始进入生烃门限,从2700m开始烃转化率明显增加,有机质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本井紧邻车西洼陷生油中心,该洼陷中心沙三底埋深达5400m左右,生油岩厚度达千米,是车西洼陷的主要生油洼陷之一,能提供大量的油气源。

沾车地区C-P地层厚度中心在车西-套尔河-大王北洼陷一带,车西生气洼陷中心,火山活动不发育,烃源岩埋藏较深,已进入二次生烃门限,具有很好的煤型气的生烃能力,可作为煤型气的良好气源区。

二、运移条件

车西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最大埋深达5400m,由洼陷向两侧供油,形成了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气源来自上古生界煤层,沿断层运移,或就近运移到储层内,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聚集成藏,具备晚生晚成、就地就近成藏的特点(图1)。

三、儲集条件及储盖组合

测井孔隙度1.010%~3.062%,渗透率0.001~0.051×10-3μm2,主要解释为三类层、二类层,储集条件整体较差。

下古生界缝洞发育的碳酸盐岩作储层,顶部致密碳酸盐岩作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

四、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1、下古生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1)储层物性控制油气成藏

从井区八陡组-上马家沟组试油井段储层物性与测试结果数据表(表6.3),西北部车571井、东北部CG208井、CG201井以及西南部CG27等井,下古生界储层物性较好,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CX576井4097.00~4133.00m测井孔隙度4.204%~12.536%,测试累产油464.71t,累产水21.87m3;而CG271井下古生界储层物性差,测井孔隙度1.010%~3.004%,实钻及中途测试均未见任何油气显示,未能成藏。

因此,储层物性控制油气成藏。

表1 井区八陡组-上马家沟组试油井段储层物性与试油结果数据表

(2)距断层远近影响油气成藏

从C571井区凤山顶面构造图上看,位于潜山主体的井,储层被断层改造程度较高,物性较好,且紧邻油源,更易获得高产,勘探证实多口井均见到油气显示,并获高产工业油流,C571井于井段3937.13-4085.74m试油,日油252t,日气14476m3,CG201井于井段3265.00-3314.50m日油77.9t,日气4683m3;CG27井构造位置较低,但由于靠近断层,储层被改造程度较高,下古生界获得高产气流,井段4940.23-5505.00m 试油,日气77080m3。而本井距离潜山主体较远,且远离断层,储层受断层改造程度较上四口井差,有效储层不发育,储集性能较差,未见到油气显示,未能形成油气藏。

因此,距断层远近也能影响油气成藏。

(3)构造位置影响油气成藏

井区油气成藏除了受储层物性及距断层远近控制外,构造位置高低也是影响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过CG57-C572井连井地震剖面图上看,处于潜山高部位的C571断块内的C571、C571-1、C571-2等井试油均为油层,油气成藏;构造位置较低的C57井顶部的奥陶储层和北部油层段对接,井段4275.51~4310.10m中途测试中仅见油花,折算日产水92.0m3,为含油水层,表明C57井已钻至潜山的油水边界上,油气富集在潜山高部位。

综上所述:储层物性差、距断层远、构造位置低是是本井下古生界未能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丕龙,张善文,王永诗,等. 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与勘探—以济阳坳陷为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30-138.

[2] 魏淑君,路香丽.车镇地区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分类及勘探开发对策[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25(2):4-7

猜你喜欢
油源构造
不同油源沥青的老化性能聚类分析与对比
下生上储式与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油气输导差异性
风洞油源控制系统的设计
塔中隆起奥陶系储层与油源断裂复合控藏模式
突泉盆地突参1井原油中轻烃和金刚烷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启示
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