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嘉
【摘 要】茫茫中国浩瀚无垠,有锦绣华南精彩的喀斯特地貌,有云翔天边生机活泼的西双版纳,有波涛澎湃的潮涌海岸,这万象纷呈的美丽中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承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始终存在,解决好这一矛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于生态文明的高质量要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至关重要。本文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现今人们面临的巨大的环境挑战出发,探讨今后在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如何做出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梦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如何在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正确解决各个阶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古代的先民早已提出了“道法自然”、“生态伦理,万物平等”等朴素的生态文明观。所谓的“道法自然”是为了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回归自然,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要向自然中索取,但是索取是要靠度来维持的,决不能肆意妄为。中国先民早已总结出自己的生活经验,何时开林采伐,何时封山育林,何时捕捞渔猎等等,竭泽而渔,乱砍乱伐就将破坏自然规则,遭到自然的惩罚,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时,这种认识便是人类之所以敬畏自然的源头,害怕自然的惩罚,所以时刻警告自己不能破坏自然规则。所谓的“生态伦理,万物平等”则是要求人与周围的环境,万物达到“最大限度的普遍的共生或大自然的自我实现”。自然的美妙就在于物种的多样性,生态伦理无非就是物种各自遵循其生存的自然法则,互不侵害,各得其所。自然对于我们而言是生养我们的土地,河流,空气等等,没有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将无以为继。而我们对于自然而言仅仅只是众多生灵中的一个。世间万物都有生有死,这或许就是自然最神圣的规则。正是在这有限的生和无限的生死循环中,才能达到物种的平衡与多样。
在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独立生成和发展的漫長历史中,自然环境因素对群体造成的淘汰压力成就了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有这么一句话特别值得注意“中国文化至周代可以说达到了成熟。”同样,中国的生态文明观在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时一定程度上是臻于成熟的。众所周知,产生文明的过程中,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考虑到中国古代文明赖以存在的环境今天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中国梦呼唤生态文明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个共生、共享、共存的时代,每个国家,到每一个具体的区域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共同享有着地球给我们的自然资源,都共同享受着地球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和便利。有限的生存空间和无限的资源需求的矛盾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AI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科技改变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但是,科技不是万能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并不能代替生态环境,无法给予人类生态环境创造的生活环境。2020年,实现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一词,要求统筹兼顾,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方方面面,每个层次的全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需满足人民对于生活质量提升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全面小康的建成和人民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期望。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解决好这一矛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于生态文明的高质量要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至关重要。2012年,习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向我们阐述了“中国梦”的伟大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抱负和信念,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利国利民的梦。
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紧紧围绕在以习总书记为党中央领导人的周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于崭新强大的新中国的美好憧憬和期望,每个中国人都参与其中,是缔造者与创造者。2005年习总书记在浙江省调研时,振聋发聩说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位领导人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号角,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大要务,它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紧密相关,也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如今我们更要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阐述。要达到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的相当环节,把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归根到底是为民谋福利的大事,我们要从以往的靠山吃山转变为养山富山,将美丽风光变身为美丽经济,用生态红利催生我们自觉的环保行动。作为祖国的新一辈,我们应该高举时代的旗帜,树立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爱护绿水青山,珍惜祖国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的是,在当前和今后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应当与世界生态文明相衔接,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复兴将带动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繁荣发展,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处于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尽全力保护好自己辖区的内的生态环境。面对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冲动,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消极悲观的影响。习总书记提出关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不仅是全面认识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后提出的治理方案,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发展提出的综合全面治理,呼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这是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提出的全球方案。在时代的挑战面前,不能做缩头乌龟,只有迎难而上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环境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只有二者均衡协调,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并进。只有掌握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才能在改革强音下建设出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徐步.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3]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杂志,2013(24).
[4]王明初,孙民.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视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1).
[5]廖乐焕.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N].光明日报,20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