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原因分析

2019-04-18 07:44王弘致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

王弘致

【摘 要】本文拟依据多位学者专家就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飞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进行综述。目前国内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速的原因分析普遍存在着表述现象却没有透析到规律的特点,列举时间节点和相应政策却没能结合当时的其他因素影响,因子间变量关系不明晰,以至于无法找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推进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因素。对于具体到某一条线的政策要素分析,本文选取了财税体制改革、共产党领导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变革来观察是否存在内生原因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影响变量

一、背景引入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不断增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从1978年的149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122377亿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中国同样位于亚洲,国内人口数量分别占据了世界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分析其国内的经济情况,1978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354亿美元,与同时期的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差距不到200亿美元,而到了2017年,印度25975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2005年的发展水平。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都开始对此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对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提供指导意见。

二、经济发展迅速原因分析

1.宏观分析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刘万玲通过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行了经验总结[2],其中包含了農村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变迁。在对多达11种制度的对比中,刘万玲主要是选取了1978年的经济制度和当今2018年的制度进行点对点的纵向对比,对比的角度丰富,覆盖面较为完整,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是忽略了时间的因素,例如财税制度的改革并不是1978年前后完成的,而是在1994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实现了分税制,由中央统收统支到地方有自主权进行税收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存在着“合适的制度要在合适的时间所推动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发展效果”关系。忽略了每一个时间节点中国所处于的世界环境、国内动态、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对于这种制度与时代的适配性就是不客观的,也难以复制推广的。其次,国内目前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分析存在的通病就是缺乏实证数据分析,因为制度的改革难以参照对比组,不易得出定量的结论分析。总体来说,我认为刘万玲的研究虽然存在着缺乏时间因素和缺乏数据支撑的制约,但是至少提出了几种可能影响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变量,为后续研究的计量分析提出了变量假设。

既然提到了缺乏时间因素的重要问题,那么将1978年到2018年所经历的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中国历年来制定的五年规划分析政府对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教授围绕中国市场经济的主线,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收效,结合中国加入WTO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有关对策思路。

李晓西教授整理了历年发布的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将改革开放过程中五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罗列出来[3]:一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二是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邓小平表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三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最终签署了《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四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为市场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五是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不断强调,从单纯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李晓西教授的分析深度和时间节点的选取明确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市场经济地位的把握程度密不可分。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政府都需要结合当时发展情况制定全新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习近平提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并以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以两个阶段、两个十五年来指导中国的发展。

李晓西教授将1978年至今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简要划分为了四个阶段,从改革的起步、初期进展、全面推进再到进一步深化,并撰写了《中国市场化进程》[4]。四个阶段所对应发生的改革实践,完整并有条理地叙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执行的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研究的全面性还是时间的逻辑性,都让人清晰明了地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成功的原因。细读文章之后,任何人都能够清晰明了地把握各个阶段的中国改革脉络,但是这个脉络之中的推进力,是否可以复制在其他的国家或是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这种假设无从而考,或者说,李教授梳理出了现象和每种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但没有从现象中总结出经济规律。是否在某种社会环境下执行某种特定的经济制度能够使得经济飞速发展?

为此宏观的统领分析在探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中便显得捉襟见肘,这时我们将眼光放到对单一领域进行深度研究,探究一种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2.财税体制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税体制相应地作出了几次变革,在矛盾浮出水面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以减少问题的出现。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财税体制变革。1980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在这个阶段,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高,解决了地方政府怠惰消极的矛盾;1985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决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分级包干、核定收支、划分税种”的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带动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198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在试点结束之后实现了地方积极性调动的全面铺开;1994年,中国正式推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变革,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税收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出划分、重新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额;2011年,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方案执行后,地方税向中央税便开始迈出了第一步的改革;2016年,中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2018年,国税局与地税局合并,重新划定税收分配制度。[5]

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或是到达瓶颈的时候,财税手段是解决国家经济的一大有力武器,而每一次的财税改革不一定能够直接为经济发展带来足够的增速动力,但确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行乃至告诉发展的重要基石。1988年实行财政包干制之后,地方政府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却导致中央财政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上解才能达到平衡。因此在1994年提出分税制,由中央和地方进行事权划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同时,税收制度随时间的演变,在不断地迎合时代步伐改变。时至今日,由于税收成本过高和现代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影响,实现国地税机构合并是当下时代的必然要求,降低征税成本,进一步提升国内财政收入。

3.中国共产党领导影响分析

作为支撑着经济发展增速的重要基石除了财税体制,还有中国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协调多党共同合作、连续执政、凝聚多方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使每一条作出的经济决策具有前瞻性、连续性、战略性。这种发展政策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局限于领导人和其党派的管理任期。[6]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中长期战略规划,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不仅如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快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对比西方政党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中国共产党至今不变的初心保证了改革开放总体方向和政策的正确性: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发展力,全心全意谋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民生水平,为老百姓谋福利;坚持改革开放。

4.基本经济制度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条重要的主线,从计划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是重要变量就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中,行政化经营机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慢慢扩大企业的自我管理权,同时引入国企经济责任制,然后开始了国企经济由统收统支向征收所得税的形式变革,再到探索国有企业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时间发展,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的变革在改革开放的宏图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国有企业的发展占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国有企业的效益提升是国民经济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公共经济、社会福利以及民生水平的重要依托。因此以下将针对探究国有企业变革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综述。

国有企业变革的过程与其他制度的变革有所差异,经济制度的变更往往存在着时间的滞后性,而文字规范式的制度又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然而国有企业变革中因为大量涉及到股权结构改革、公司治理变更、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归属等一系列问题,在模型的设立与选取中存在计算的可检测性。有学者研究表明[7],国企改革可以减少资本生产率浪费、提高资本的动态配置效率,并对其他企业产生正向外部溢出效应,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创新路径中,可以总结归纳出几点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因子[8]:一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二是促进股份制改革权责明晰,三是打破现有市场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四是用人制度不断完善改革。通过上述几点改革,让中国经济焕发出新活力。然而改革的过程是缓慢的,国企的改革在中国的创新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垄断企业改革仍需努力。国企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占据中心地位,成败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党在指导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与阻碍,但是必须持续推进国企改革的步伐,才能进一步深化我国改革开放成果。

国有企业改革从公有制的角度出发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而与此同时,我们同样需要重视的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变革,理解其发展路径,将其与公有制经济的变革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成因。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时间作为线索,通过划分阶段来阐述政策沿革。从党的十一大到今天党的十九大,每一次都是在结合中国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建设基础上做出的方向制定。我们对非公经济的发展路径最终会归结于党的正确指导。

三、小结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40年的飞速发展原因很多,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与变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连续执政制定长远计划,并保持初心减少内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保障;财税体制的改革也是央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在矛盾出现之后通过及时的调整使经济发展具有了稳定的社会保障;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上述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同时也验证了照搬照抄不可取,结合一国国情和当下世界局势是做出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的前提条件。为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决胜新时代,信息和数据作为决策判断的依据,应当充分运用新的的分析手段与分析工具来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政府应该继续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同时结合国内国际局势相应作出政策调整,在央地关系、政府民众关系、部门关系等关系之间进行相应的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2]刘万玲.改革开放40年: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成功经验[N].企业家日报,2018-09-10(A01).

[3]李晓西,林永生.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J].全球化,2017(07):55-66+135.

[4]李晓西.中国市场化进程[M].人民出版社,2009.

[5]余龙.国地税机构合并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J].现代管理科学,2018(09):28-30.

[6]张连辉,赵凌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演进历程[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64-75.

[7]许召元,张文魁.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04):122-135.

[8]杜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改革的思路研究[J].才智,2017(20):270-271.

[9]石建国.改革开放后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J].党的文献,2013(04):89-96.

[10]姚晶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变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3+5.

[11]陈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沿革[J].经济研究参考,2014(72):13-16+20.

[12]李刚,周加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反思(1978-2018)[J].经济问题,2018(09):8-16+30.

[13]鄭京平.中国经济做对了什么——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8(10):17-20+16.

[14]夏先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变开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石[J].国际贸易,2013(03):29-33.

[15]赵玉蓉.“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演进及其方法论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16]陈悦.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6.

[17]张明志.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2.

[18]姜英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