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脱贫攻坚,逐步建立中国特色扶贫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脱贫攻坚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宏观背景、实践基础、重大意义、方向重点、前景展望,旨在为更深入推进中国扶贫实践、扶贫经验总结、扶贫理论发展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时代扶贫;反贫困;减贫;理论实践
Absrtact: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against poverty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modernizing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guiding ideology, macro background, practical basis, great significance, direction focus and prospect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It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researched on practice, experience summary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ti poverty; Poverty eradication; Theoretical practice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现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同时新时代扶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深入推进,为中国扶贫理论实践经验总结和扶贫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从指导思想、宏观背景、实践基础、重大意义、方向重点、前景展望等六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扶贫理论实践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更深入推进中国扶贫实践、扶贫经验总结、扶贫理论发展等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中国扶贫理论的丰富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为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创新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于深刻思考中国贫困问题演变规律和长期担任地方领导实践积淀,深刻阐述了中国扶贫开发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作用,科学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鲜明指出了深化国际减贫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
第二,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是政治基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思想内核;构建大扶贫格局,是实现路径;激发内生动力,是目标导向;实行最严格考核制度,是根本要求;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价值取向。六个方面的重要思想逻辑严密、自成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三,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这些品格集中体现在始终体现人民至上的人民性,回应时代减贫课题、来源于实践、在指导实践中检验的实践性,基于减贫演变规律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科学性,始终体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开放性,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同时又具有反贫困普遍意义的国际性等方面。
第四,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方法论意义。特别是其思想的核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武装和思想动力,而且指引构建形成的中国贫困治理新体系,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第五,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呈现出巨大的国际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习近平扶贫论述回应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诸多世界难题,比如:如何在经济下行、经济复苏缓慢进程中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最广泛地动员更多力量、构建更完善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如何能够采用更综合性、更体系化的机制应对综合性贫困、多维贫困的治理挑战,等等。
二、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宏观背景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新要求,新时代脱贫攻坚进入了决战决胜阶段,构成了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宏观背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凸显,对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提出了新挑战新需求。随着攻坚进入深水区、决胜期,其艰巨性、复杂性在多个方面呈现。
首先,在最贫困的地方按照精准的要求开展扶贫工作,各种不精准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就是其中的重要挑战。这些挑战在实践中贯穿了精准扶贫落地生根的全过程。如何通过深入总结不同的实践,总结各种成功做法,从而促进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其次,黨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是有明确时限的目标。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是关键中的关键。深度贫困问题,包括深度贫困区域、深度贫困群体以及深度贫困中的深度贫困问题。所谓深度贫困问题,是指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深度贫困群体中的特殊贫困群体,解决这类特殊贫困群体难度更大。
再次,激发内生动力的问题。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培育是一个世界难题,不少拉美国家陷入福利陷阱,形成“养懒汉”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脱贫内生动力建立、提升作为扶贫的根本目标。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对政府过于依赖的思想、行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和解决。同时,内生动力的建立需要以社区综合发展、整体提升为支撑。如果社会风气没有在脱贫攻坚战得到相应的改善,全社会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没能够在高强度的脱贫攻坚投入中形成,这都是脱贫攻坚战没能“打好”的表现。这也体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上述问题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最突出的,需要以紧迫感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寻找问题演变规律,形成破解难题对策。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略性、长期性特征逐步呈现,要求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必须立足当前、面向长远。
脱贫攻坚的战略性和长期性集中体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要求上。如何把脱真贫落到实处,既是现实问题,更是长期问题。真脱贫,富含一系列精准脱贫措施。从政策资源的整合投入、大扶贫格局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到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都是围绕“真脱贫”而逐步形成的精准脱贫体系。同样,这套治理体系也不会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要在新征程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真脱贫”作用。由此,扶贫理论实践的研究,不仅要总结研究经验的有效性,更需要从制度、机制、理念等层面研究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对于国家更平衡发展、更充分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奠定基础的角度,进行深入总结和准确判断、精准提炼。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所呈现的多重意义及深远影响,为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提供了新视域、新议题。就一般性总结视角而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锻炼了干部,促进了大扶贫格局的完善,营造了更好的社会氛围。
实践表明,除此之外,脱贫攻坚的意义和影响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如何分析其中蕴含的时空规律,需要深入研究。第二,脱贫攻坚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启示,对于农村治理、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及政策落实,都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这些价值值得系统总结、深入提炼和有效转化。第三,在脱贫攻坚中体现出的“短板意识”“底线思维”,是国家治理的宝贵经验。“短板意识”不仅重视在现实发展进程中促进均衡发展,促进不平等状况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完善政策,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包容性有重要启示。
三、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实践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提供了丰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部署,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经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1.7%。脱贫攻坚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条件的明显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明显提升,明显提高了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脱贫攻坚激发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还培养锤炼了一大批干部和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产生了一系列总结研究新议题,这些研究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理论支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发展,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是中国扶贫理论丰富发展的需要。很显然,中国最终要为全球、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扶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扶贫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贫困人口的减少,更体现在支撑减贫成效的理论、制度、政策体系具有普遍价值。只有充分的理性思考和深入的理论提炼,中国扶贫经验才能形成新的理念,才能既可用于指导脱贫攻坚进程,也可以为2020年后扶贫工作提供理性层面的指导。新时代脱贫攻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目的,正是适应国家扶贫战略转型、新贫困治理体系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的需要。
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是完善脱贫攻坚顶层设计及其政策体系的需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致力于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创新建立了责任、政策、投入、动员、考核、督查等六大制度体系,出台了两百多项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各种政策与实际的适应性以及产生的综合效应,需要开展评估,以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依据。当然,这里的总结不仅是一般性的经验总结,而是从理性层面进行深入思考的普遍性、规律性总结。只有这样的总结,才能够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是深化精准扶貧、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管理水平的需要。深化精准扶贫,需要对实践进行梳理总结,需要明确深化方向,需要把深化落到实处。只有在深化精准扶贫中,不断解决现存问题,实现从以顶层设计为主向完善顶层设计和促进政策落实并重转变,促进脱贫攻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只有脱贫攻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和风险才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和防范。
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是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有力有效推进工作的需要。总结、推广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的好典型,对于引领某一项工作可以起到提高效果、减少成本、培养队伍、激发理念、推动创新的作用。不仅需要从丰富成功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而且要加以理性的运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是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增强中国软实力和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国扶贫故事、科学的中国扶贫理论,以理性的方式让全球、国际社会更深入了解、理解中国的减贫事业,还能促进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分享。
五、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未来两年的脱贫攻坚必须完成四大任务,这客观上明确了新时代中国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这四大任务就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系统总结新时代脱贫攻坚;谋划好中国2020年后扶贫战略;有力有序推进中国扶贫经验国际化。
上述四大任务完成所确定的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一是深入总结研究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二是客观全面评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直接效果和重大影响,总结提炼脱贫攻坚形成的制度体系、实施路径和成功模式;三是回顾中国扶贫开发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中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比较国际减贫经验教训,提出2020年后中国扶贫新战略;四是站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满足国际减贫治理需求为目的,深入总结提炼中国扶贫经验,打造国际减贫知识产品,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国际减贫合作,有效推进中国扶贫经验国际化。
以下议题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两年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优先内容:一是多维贫困议题研究。通过总结贫困测量的国际国内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多维贫困的特征及测量方法,探讨当前贫困类型的精准识别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阐释各种贫困治理模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可以为2020年后扶贫目标任务确定提供参考。
二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维资本协同脱贫机理研究。通过总结脱贫攻坚实践中这三维资本的互动,总结其结构互动与作用机制,可以更深入阐述三维资本协同激发内生动力的机理及对策,为稳定长效脱贫机制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综合性扶贫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从贫困、减贫与社会保障概念出发,阐述社会保障减贫发展的机理,深入分析社会保障视角下的贫困和贫困人口特征以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减贫发展的关系,总结论证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的衔接与协作,提出构建社会保障减贫发展体系的对策,这既是当前实行兜底脱贫的需要,更是长期扶贫战略构建的重要内容。
四是扶贫机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总结、阐述脱贫攻坚机制创新的目标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创新,分析扶贫机制模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指明扶贫机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向。
五是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大扶贫格局完善研究。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扶贫工作中“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和谐互动模式和符合国情、政情的“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大扶贫格局,仍然面临诸多新旧挑战,需要不断总结、深入研究国内外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经验及模式。
六是政治制度优势与贫困治理体系现代化。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中国扶贫开发取得成就的关键,也是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的特色。如何基于中国减贫发展的政治逻辑,对深化贫困治理面临的制度挑战进行分析,阐述精准扶贫与中国政治制度的立体嵌构关系,通过地方探索的成功案例,分析政治制度优势与贫困治理关系,既是扶贫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并加快成果的转化等。
这些研究需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结合,四是坚持理论性和前瞻性并重。
六、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前景展望
消灭绝对贫困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贫困作斗争的事业终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相對贫困问题的有效治理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议题。
党的十九大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再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决战决胜贫困的信心决心。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未来两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发挥决策支撑作用的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2020年后中国将继续加强扶贫工作。首先,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扶贫开发,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次,理论和国际发展实践表明,任何社会,即使是发达国家,总会存在一定比例的相对贫困人口。扶贫开发,是中国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第三,从国内外减贫历史看,扶贫工作往往会进入“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循环,就必须始终保持对扶贫工作的重视,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增加工作成本及难度。第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不管采取什么标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都不会小,短期内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主要通过福利救济兜底解决,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结合,不仅要减贫,而且要通过开发增强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
今后两年,中国政府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将同时研究2020年后扶贫战略,这既是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的需要,更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和战后扶贫工作无缝衔接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需要,也是在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引领全球减贫事业、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立足当前两年,面向新征程的长远规划,加强新时代脱贫攻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更显得紧迫而重要。一方面,需要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前沿问题研究,为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需要加强2020年扶贫工作的相关研究。可以预期,中国在2020年后将瞄准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在扶贫标准、目标任务、工作范围、基本方略、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同时有力有效地向国际社会推介习近平扶贫思想和中国减贫方案,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 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6).
[3] 黄承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理论实践创新总结[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4] 中共国务院扶贫办党组.脱贫攻坚砥砺奋进的五年[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17/c414305-29590538.html.
(责任编辑:王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