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青年”,不负青春不负村

2019-04-18 02:18吴建勋
摄影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年青人泥塑民宿

吴建勋

曾几何时,农村里的年青人,千方百计“跳出农门”,宁可到大城市打工,也不愿留在农村。如今,在浙江湖州,越来越多的年青人选择逆流回乡,成为有志于乡村振兴的新一代“留守青年”。这些年轻人在广袤乡村绽放青春,也给浙北乡村振兴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许明笙就出生于浙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许良国是一位民间泥塑艺人。受父亲的影响,许明笙从小就和泥巴打交道,慢慢地也喜欢上了泥塑。父亲培养许明笙学习画画,后来,许明笙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大学毕业后,他和同样在中国美院毕业的妻子朱悦一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州吴兴区埭溪镇沙滩村接续父亲的泥塑手艺。

吴兴区妙西镇龙山村的“谷堆乡创”由一群有着乡村梦的“90后”在运作,他们将一间粮仓改建成一个集创意、创新、设计的乡创空间。当年这些走出农村在城市里扎根的年轻人,如今又重返乡村创业。他们用新思路、新理念挖掘乡村文化、寻找乡村匠人、盘活乡村资源,努力将创意变为效益。

当初,对许明笙的举动,许多同学和朋友都不理解,明明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却偏偏回到农村。但许明笙觉得,泥塑是一项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随着父辈们的老去,现在愿意从事这项手艺的年青人越来越少,他希望利用自己在美院的专业知识,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

回来后,这对“90后”泥塑小夫妻一头扎到泥堆里,他们制作的泥塑栩栩如生、色彩艳丽,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许明笙手上的订单已经排得满满的了,小夫妻俩连轴转都来不及。3年来,他们制作的泥塑有上千件,小到一些案头摆件,大到七八米高的神像。许明笙说,在乡亲们的夸赞声中,他和妻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许明笙和朱悦返乡是因为自小就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沈晓琳的回乡却是因为乡村的改变,让她真正感到创业的机会来了。近年来,在德清莫干山脚下,民宿兴起。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一到周末,一拨拨城里人从上海、杭州自驾前来度假,曾被遗忘的小山村又变得热闹起来。沈晓琳所在的仙潭村也开出了十多家民宿,许多民宿一晚都要上千元,到了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沈晓琳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村将自家的老宅改建成了精品民宿。沈晓琳从小喜欢花花草草,自从开民宿后,她就每天打理这些花草,小院子里一年四季花草飘香,每次都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沈晓琳说,现在每天可以呼吸干净的空气,天天享受“慢生活”,一年还能挣个近百万元,比城里挣得要多得多。

朱道伟,尽管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但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直念念不忘,“城里节奏快,压力大,挣钱应酬也很累。这些年农村的政策不错,加上我一直很向往乡村生活,所以就选择回乡创业了。”现在,他的返乡项目“山田书院”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又开始帮助返乡的年青人修缮老房子。在朱道伟看来,从城市再回到农村,事业和想过的生活可以有机统一,他觉得这样很好。

新型职业农民孙建龙,早在多年前就掌握了浙江省首驾无人植保机的作业技术,现在依靠机械化种粮,他所在的合作社共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还建起了自己的育秧工厂。孙建龙说,这些年很多农村年轻人出去打工,不少田地抛荒,他觉得特别可惜,就想让这些抛荒的田地都种上庄稼。妻子也很理解和支持他,和他一起回乡当农民。现在,孙建龙种田的年均收入远远超过了他在城里上班的收入。他对现在的自己充满信心,“农村大有可为,这里需要我这样的人。”

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早些年浙江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这里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种配套设施也相应完善起来。除了无处不在的Wi-Fi、便捷的路网公交,许多乡村还用上了城里的物业,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完善后,可以说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而且,引入了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吸引着那些有理想、勇于创业和创新的年轻人“逆流”回乡求发展。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费琦耀,返乡和一帮年青人搞起了互联网养鱼,试图改变农村沿袭至今的传统养殖模式。鲁家村的小火车带动了乡村旅游,吸引了匠人归来,小木匠郭曦晟从城里回村后开起了木艺创意工坊,开设的木艺体验课场场爆满。“小蜜蜂”邱凯从城里回来后,通过技术改良发展电商平台,将蜂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他还发明了移动养蜂车,宠物养蜂等新技术新项目,“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以上,是一些“留守青年”的故事。我想,隨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农村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年青人,在农村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许明笙、朱悦夫妻俩都是90后,2015年俩人一起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便回到吴兴区埭溪镇沙滩村,接棒许父的泥塑手艺。“我学的本就是雕塑,我父亲又是老艺人,就希望有个传承。另外,美院的毕业生一般就是做美术老师或者自己做艺术,而从事乡村泥塑的年轻人特别少,这个行业其实很赚钱。”许明笙说。

因为专业优势,许明笙夫妻俩在乡村泥塑上得心应手,他们将现代学院派风格融入到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当中,广受欢迎。如今,他们的泥塑订单排得满满当当。“现在农村也很注重挖掘文化产业,这为乡村泥塑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让我们有了施展技艺的平台。”许明笙说。

“我的爷爷奶奶都生长在大山里,从小我一心就想走出大山。后来在外面工作久了,突然特别想经常和家人呆在一起。” 28岁的沈晓琳,现在是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一家民宿的主人。近年来,莫干山生态渐入佳境,民宿业崛起,前来度假的人也越来越多。2016年,沈晓琳就辞去城里工作到农村,将自家老房子改建成民宿,2018年收入达80万。

沈晓琳比较喜欢养花,她和妈妈一起打理的庭院,客人都夸很漂亮,“现在每个周末城里来的人很多。”沈晓琳回来后不久,仙潭村成立了全国首个村级返乡创业协会,返乡青年达40多人,沈晓琳在村里也不会觉得孤独。“现在天天都可以享受慢生活,很惬意。”沈晓琳说。

孙建龙,30岁,从湖州农民学院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了一名职业农民。“我父亲就是种粮大户,种了几十年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这片田野。”孙建龙通过潜心钻研和专家指导,掌握了粮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又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承包了3000亩粮田,“每年给农民发粮票。”他说,“规模化种粮才有效益。”

朱道偉今年33岁,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健身公司上班。放着体面的工作不做,2012年,朱道伟偏偏选择回到老家安吉孝丰镇夏阳村,实施自己的返乡项目——山田书院,给农村的孩子教授传统文化。“回归乡村是我对家乡的一种依恋。”朱道伟认为未来的乡村一定是新的人类家园。

郭曦晟的父亲是村里的老木匠,有着一把好手艺,曾花3年时间做了一顶花轿。父亲的匠心深深影响了郭曦晟,今年38岁的他,2012年从杭州一家公司辞职,回到安吉递铺街道鲁家村专心做起了一名“小木匠”。他说:“我回乡一方面是想给传统木作赋予新的生机,同时也看中了村里的环境。相比在大城市,村里更能让人静下心来,这样可以沉淀,做些好东西。”

费琦耀是南浔区菱湖镇下昂射中村的第一个留学生,今年26岁。在日本学习日语专业的他,好不容易跳出“农门”,毕业后居然回村当农民,许多亲友都不能理解。“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感情,外面竞争压力又大,没有自己施展的空间。”回村后,费琦耀和一群青年科技人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农民改造传统鱼塘,搞科技养鱼,他觉得:“现在做的事既有挑战又很有意义。”

30岁的邱凯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级电子商务师,因为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农产品走出来的案例,又想到自己老家可以养蜂,就回村做起了养蜂事业。邱凯通过电商平台将蜂产品卖到网上,特别是活的蜂王蜂种,在解决运输难题后,更是畅销全国各地,线上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现在,邱凯已经是当地有名的“蜂状元”。

施梦荻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湖州市里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做策划。2017年,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利用矿地复垦建起了钢琴众创园,她便从城里返乡学习钢琴调音,“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城里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如今回来做调音师,每一台钢琴都要经过我的手才可以出去,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猜你喜欢
年青人泥塑民宿
泥塑玩具
孪生院子民宿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左右为难等
缺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