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坐憩环境研究

2019-04-18 00:45张子栋李明慧徐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张子栋 李明慧 徐振

摘 要:文章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现有户外坐憩设施分布与不同人群使用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总结归纳户外坐憩空间设计要素与使用人群之间的需求关系与相互影响,并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指导下,为校园户外坐憩设施改善与空间营造提供建议。

关键词:坐憩设施;坐憩空间;环境行为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玄武区步行环境研究”(201610298032Z)研究成果。

一、研究意义

在大学校园当中,户外坐憩设施作为既可满足人们休憩娱乐需求,又可协调校园文化景观环境的公共交互性元素,是大学师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坐憩环境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户外休闲与交流体验。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校园内不同人群就坐行为的观察与研究,分析其坐憩行为偏好,结合校园现有坐憩环境现状,分析坐憩设施存在的问题,为校园户外坐憩环境的改善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

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作为调查研究的场地对象,将校园内不同人群的就坐行为与坐憩设施使用情况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包含有教学建筑区、学生宿舍区、居民区等各类功能区,建筑种类及功能复杂多样,因此,校园内的人员组成也与其他高校有着很大的区别,离退休教职工等老年人群体是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对南京林业大学内的户外坐憩设施的使用行为研究需要考虑更多不同特征的使用人群。

三、调查情况分析

运用现场观察分析法,并结合访谈,对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3日这一周内每天9:00-10:00、15:00-16:00、20:00-21:00三个时间段内的校园内坐憩设施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从区域位置角度看

据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的划分,可把专门为行人设计的座椅称为基本座椅,将其他可坐设施(包括台阶、墙体、花坛及喷泉池边等主要休息设施)称为辅助座椅。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主要户外坐憩设施分布如图1所示。校园内的户外基本座椅主要分布于北部学生宿舍区与中部教学办公区,通过对座椅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宿舍一区、二区以及新青年广场区域内的坐憩设施使用率较高(图2)。新青年广场位于三个宿舍区的交汇处,汇集了大量学生人流。据观察统计,座椅使用率在9:00-10:00约为72%,15:00-16:00约为78%,20:00-21:00约为70%。在早间与午后,坐憩设施的使用者既有休闲者也有集会的人群,晚间由于灯光的缺乏,座椅使用率有所下降,但由于较为安静的环境,仍有情侣等人群选择坐憩于此。同时,一些处于特殊区位的辅助座椅,如体育场旁和体育馆前的矮墙和树池,在晚间会迎来使用的高峰,丰富的社团活动所带来的人群以及大量饭后休闲者是主要的使用者。

(二)从使用者特征角度看

坐憩者的某些自身特征影响着其对于坐憩设施的使用习惯和行为,通过调查与访谈的结果发现,年龄是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人群坐憩设施使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坐憩设施的选择有着明显差异。

从环境角度,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校园内较僻静的坐憩地点,如住区内的小公园和广场的内侧座椅等,而学生则倾向于选择人流密集、相对热闹的位置坐憩,如新青年广场靠近道路一侧;从坐憩时间来看,老年人多选择晨间与午后,这也与其晨练散步的时间相契合,相比之下,年轻人使用坐憩设施的时间就显得不固定。在坐憩景观方面,老年人对景观的需求较高,以休闲散心为主要目的的老年人多选择树木茂盛且有水景的坐憩场所,如二村交叉路口的小池塘旁、新青年广场的竹林旁,这些也是观察中老年人坐憩行为最为密集的地点;年轻人对坐憩地点的景观需求则相对较低,问卷发现,有69%的年轻人仅将座椅视为步行中歇脚的地点,这一比例远高于老年人的30%。关于座椅的形式,连椅的受青睐程度远高于单个坐凳,有靠背的或树池旁的座椅使用率也会高于无靠背的,很明显其增加了坐憩者的安全感与舒适度,为坐憩者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坐憩体验,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对于此更为敏感。在校园内存在一个特别的现象,一些老人会把自家更加舒适的靠背椅或软沙发放置于他们认为景观最好、坐憩体验最佳的位置,即使这里已经有供人坐憩的座椅,如二村交叉路口的池塘边,以及正对樱花大道的开敞空间(图3)。在功能需求方面,通过访谈发现,老年人的聚会休闲需求较高,多倾向于结伴坐憩,以便于进行交流,而年轻人的需求多集中于休息或等待他人,聚会休闲需求较低。光线条件也影响了人们对座椅的选择,如紫湖溪旁的座椅,一侧临近宿舍楼,建筑光源充分,另一侧多为树木,光线条件较差,在晚间人们就更倾向于坐憩于宿舍楼一侧。在坐憩条件类似的情况下,人们也更倾向于坐在有路灯或靠近建筑光源的地点,良好的光照条件增强了坐憩的安全感。

(三)从坐憩设施的环境角度看

关于坐憩设施的所处环境,人们在有选择余地时,往往更加倾向于选择有树荫和墙体遮蔽的坐憩设施,在人与人接触时,互相也都保持着具有一定距离的领域范围,一旦他人进入该范围,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背对对方,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在平时,长椅、广场的连续树池座椅等可以合坐的坐憩设施也极少出现有人合坐的情况,坐憩的人群或者间隔就坐,或者各坐左右两端,中间尽量留出足够的空间(图4)。在座椅相对时,人们也多选择错开就坐以避开视线,如果坐憩者之间互相熟络,这种间隔会相应缩小。对每个人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需要一个私密性与公共性并存的空间。在一个大的开敞空间当中,人们多会按照自己的习惯从心理上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的空间,而不会完全被坐憩设施的布置形式所拘束,仿佛一个个无形的会客厅。独自坐憩的人出于防备心与私密心理,会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私人空间,共同坐憩的群体则会选择围坐或半围坐的形式形成属于内部的交流空间。因此,内凹式坐憩设施布置形式以及有建筑或植株围合的座椅更加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显然此类坐憩设施更容易塑造小型交流空间,增强领域感与空间存在感(图5)。有一种特殊的坐憩形式在校园饱受欢迎,那就是操場上的坐憩,这里没有提供专门的坐憩设施,但每到晚间仍有大量人群三五成群围坐于此,巨大的开敞空间为小的社交坐憩空间的形成提供了便利。虽然坐憩条件不如座椅舒适,但社交空间的组织方式自由,人们只要围坐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小的内部空间,不受座椅摆放形式限制,内部成员在坐憩这一层面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营造了一种易于亲近的坐憩空间。

(四)从材质角度看

南京林业大学内现有的户外坐憩设施分布并不均匀,坐憩设施的材质与形式也较为多样,其中石凳28处,木质连椅40处,石质连椅2处,树池座椅17处,连廊座椅7处,看台座椅3处(图6)。教学区与宿舍区的座椅较为密集,在形式上有连椅、石凳、树池座椅等诸多类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其他区域的座椅设置则相对稀疏且类型单一,以路旁的木质长椅为主。通过观察发现,在户外座椅的使用上,区位相似且不同材质座椅均提供时,石质座椅的使用率高于木质,如新青年广场的石凳与石质树池座椅在相同时间段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与其毗邻的木质座椅。但通过访问发现,倾向于使用木质座椅的人数占70%,高于倾向于石质座椅的30%,显然人在坐憩时倾向于使用木制座椅而非石质座椅。为何人们的实际选择与心理倾向有所出入?石材具有蓄热性,冬冷夏热且比木材更为坚硬,不宜久坐,在南京的夏冬两季石质座椅坐憩体验并不友好,并且在雨雪天气时,石质座椅比木质更易存积雨雪,影响坐憩体验,这是受访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木质座椅的主要因素。但实际情况是,南林校园内的石质座椅多为石凳或树池座椅形式,集中于有树荫遮蔽的区域,便于一群人坐憩活动,如新青年广场、学生宿舍区域内,而木质座椅则更多地暴露于无遮挡的区域,大多靠近道路且布置分散,如逸夫楼后道路旁、园丁路与翠竹路旁的木质座椅,这使得校园内石质座椅提供的坐憩环境比附近的木质座椅更为舒适与私密,使用者也更多。在座椅舒适度与环境舒适度的矛盾当中,更多的人群会选择牺牲前者以换取更为良好的空间环境体验。

四、结语

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坐憩设施的设置与坐憩环境现状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总体上校园坐憩环境满足了校园内各类人群的户外坐憩需求,但个别部分仍存在坐憩体验欠佳的情况。因此,笔者对校园内的户外坐憩设施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户外坐憩设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教学办公区与学生宿舍区,而其他区域如新图书馆、教九楼等新建建筑周边户外坐憩设施相对匮乏,人们的户外坐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应适当对这些区域的户外座椅进行补充。

适当增加有靠背座椅的数量,提高座椅舒适度,在人流较为密集的场所合理布置木质座椅,提高坐憩体验更佳的木质座椅的使用效率。

丰富坐憩场所的周边景观,可增加景观小品与观赏植物等,增强这些场所对休憩人群的吸引力,同时改善人们的坐憩体验。

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户外坐憩设施的使用习惯,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如南部家属楼附近为离退休中老年群体提供易于老年人休闲和交流的坐憩空间,提高座椅舒适性等。而在运动教学等区域针对年轻群体的座椅形式与设计可以更加开放活泼,增强美观性与趣味性。

在一些活动集会场所,基本座椅在特定时间内难以满足需求,需要对潜在的辅助座椅进行进一步改进与设计,考虑人们坐憩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其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提供必要且良好的坐憩功能。

校园内的户外坐憩在秉承公共坐憩共有特点的同时,年轻化、开放化的坐憩使用群体对其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如何坐、在哪坐、和谁坐是大学生群体社会活动与行为习惯的一种体现,坐憩设施合理与否也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行为与心理。坐憩设施设计者要从不同特征人群角度出发,不仅着眼于设施本身,更要从空间、活动、人群心理等多个方面思考,塑造真正宜人的户外坐憩空间。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高橋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通讯作者: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