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超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阅读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记得我上初中时,如饥似渴地读从同学处借来的一本《平凡的世界》,却被父母指责为不务正业。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看学校里发的书本,就是写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我特别盼望能自由自在地不带目的地读书。
现在我成了老师,看到很多孩子读了不少书,也常常落落大方地为大家讲故事,但是每讲一个故事都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结尾,我感到很诧异。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好像每个故事都必须要产生一个道理,而且是有标准答案的道理。这让我思考,关于阅读,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儿子溜溜给了我提示。
溜溜一岁半以来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比如远在异国他乡经常被妈妈喊“不可以”的大卫,笑大卫没穿裤子的小孩,被大卫弄倒的小熊,还有总想离家出走的小兔,一定会有办法的爷爷,请足球吃饭的小马拉多纳……这些来自书里的好朋友让溜溜着迷,他津津有味地跟他们聊天,甚至模仿他们。我很好奇,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大卫?
我试着发现溜溜的兴趣点。他看到大卫洗澡两眼放光,这是他俩共同的爱好,尤其是水里的长枪短炮、小鸭子,让溜溜倍感亲切;还有看着大卫光屁股跑的小狗,大卫手里的锅碗瓢盆,大卫玩具堆里的枪、马、球,大卫被子上的飞机,大卫教室里的插线孔等等,都让溜溜惊喜。在他的小小世界里,这也是他的最爱。
于是他和大卫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他们都怕妈妈生气,却又管不住自己,玩食物,打碎东西,大声喊话……惹得妈妈叉腰冒火。溜溜学大卫妈妈生气的样子,惟妙惟肖。但他和大卫又都知道不论自己做什么,妈妈都爱他们,所以他们想要抱抱、捏捏、亲亲,想和妈妈腻一腻。他们都是孩子,真实得可爱。这些绘本就这样描画出了真实孩子的模样。
比起爱讲道理的大人,我更欣赏孩子的审美标准;比起充满功利心的大人,我更敬佩孩子发现生活的眼睛。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所以,孩子说,书中自有好朋友。这是孩子喜欢读书的初衷,只是发现,只是好奇,没有目的。
溜溜看《逃家小兔》,他知道姥姥家也有这样的小兔,他惊喜地指出图画中并不明显的月亮、闪着光的星星,他惊奇着指给我看小兔藏在山上,躲在花里,变成小鸟,这大多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他喜欢的这些画面,会一点点内化成他的想象、心胸、好奇、逻辑……那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东西,不是我们灌输给他的,是他经过发现、探索、思考得来的。
溜溜用他的行动告诉我,给他选绘本,要更多考虑他的需要、喜好,而不是我们大人的目的;给他读绘本,不是借绘本之名,行说教之实,而是讓他主导,让他发现,我们陪伴,喝彩。
记得和溜溜一起读《大卫上学去》,封面图上大卫在讲台那儿玩纸飞机,溜溜对这个没概念,但他很快找到了兴趣点——墙上的插线孔,小手指着兴奋地说:“电,电。”翻到扉页,溜溜看到大卫的老师,立马模仿出她的样子,两只胳膊交叉在胸前,很神气地朝我笑,然后指着老师的红皮鞋喊:“鞋,鞋。”鞋是溜溜的执念,他一岁多就会说这个字。因为他知道穿上鞋就可以到处去玩了。
我装作老师的语气为溜溜读绘本,带着表演的成分。“大卫,你迟到了!”溜溜看着大卫从门缝里伸出小脑袋,也学他那样,不好意思地笑笑。
“大卫,要先举手!”看着书上的小姑娘举手,溜溜也举起手,得意洋洋。
看着大卫和一个小男孩把食物扔得满地,溜溜一个个指着香蕉、西红柿、面条让我帮忙辨认。读到大卫在图书馆里把书本当鼓敲,也可能是我表演得太忘情了,溜溜把食指快插进嘴里了,然后发出“嘘”声,让大卫和我小点声……
每次读完一本大卫的故事,溜溜都要抱抱、亲亲大卫,那一幕暖暖的,不愧是惺惺相惜的老朋友。
这样真实地把绘本再现出来,对溜溜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因为有爸妈奶奶陪着他,有好玩的事儿重演着,有知心的朋友和他玩,他就在幸福和知足里慢慢长大。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