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 石
2018年12月20日、21日,原创交响曲《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由甘肃省歌剧院、甘肃交响乐团组成的95 人庞大阵容,在指挥家侯颉的执棒下,成功首演于甘肃大剧院。《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是2018年甘肃省歌剧院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创作推出的原创交响曲作品。同时也是甘肃省歌剧院、甘肃交响乐团首部拥有完全版权的原创交响曲作品,特邀我国著名作曲家韩兰魁教授作曲。甘肃省歌剧院院长李天圣表示:“首演后,我们将和作曲家共同把这部作品打磨得更好、更成熟,不仅在甘肃演出,更要演到全国去。”
甘肃交响乐团于2016年正式挂牌,甘肃省歌剧院院长李天圣一直构想着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创作一部体现丝绸之路、展现河西走廊的音乐作品,直到2018年才最终明确了这一主题——绿洲。丝绸古道上的一个个绿洲就像镶嵌在这条长线上的宝石,连接着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在戈壁大漠中生生不息。2018年6月,经过不断地选题论证沟通交流之后,李天圣与作曲家韩兰魁等一行,从兰州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开始了创作采风,河西走廊的千年历史,大漠戈壁的英雄情怀,一个个绿洲小城或趋同或迥异的风土人情,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熠熠生辉的文化存在,深深地影响着创作者喷涌的激情。河西诸城每到一地,都满是感慨满是感动。生态与生命的核心理念成为主创团队的共识。以绿色、绿洲、生态、生命、文明为支点的创作思想在不断强化,也越发清晰。
《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以河西走廊千年历史为背景,以纵横驰骋的思绪,凝重而炙热的情感,深厚而博大的气度,浪漫且写实的手法,着力表现河西走廊这个地理板块在历史变迁中留下的印迹。全曲由五个相互关联的乐章构成:第一乐章《祁连山——我们的家园》;第二乐章《萨娜玛——裕固族的歌》;第三乐章《马踏飞燕》;第四乐章《胡杨——缅怀勇士》;第五乐章《永远的绿洲》。全曲从不同侧面把历史与现实的生态情结交织联系在一起,既有对往昔历史的追忆,又有对当前现实的思索与感叹,以及对明天再度辉煌的热切冀望!《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以“绿色”“绿洲” “生态”“生命”“文明”为创作切入点,用音乐非具象非写实的艺术,充分表达了生长于此的人们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生活和发展的体现和体验。以及物质、精神、信仰和未来的记忆、传承、痛苦、焦虑、期许、憧憬等多种情感和需要的音乐展现。其音乐风格是自信、昂扬、敞亮的,但也是有痛苦、纠结和抗争且满含深情的。它是人与自然的音乐对话,既有对江山胜境的赞颂,也有对自然、生态的敬畏遵从。汉、回、藏、蒙古、裕固等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以及历史的文化交融中形成的万千多样性,成为了创作的重要元素。
著名作曲家韩兰魁出生于兰州,成长于兰州,198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研修班,2000年公派留学于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卓越的音乐创造力与不懈的努力,为中国乐坛增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由于韩兰魁对甘肃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选取的都是甘肃题材,如《祁连狂想》《丝路断想》《月牙泉的故事》等,可以说韩兰魁今天的成就,取决于甘肃这片土地对他的滋养。为了创作《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韩兰魁做足了功课,不仅翻阅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甘肃区域分布和民歌分类,还通读了《河西走廊》的文学作品,对河西走廊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他根据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民族调式,设计出全新和弦,完美贴合旋律内涵。其实这些年来韩兰魁最想创作的是一部歌剧,最终被打动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在三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韩兰魁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数小时以上,即使是休息的时候也在思索,是一种完全停不下来的状态。直到九月中旬,突然有一天产生了创作灵感,创作思路像开了闸一般奔涌而出。韩兰魁说:“这首交响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我都倾注了感情和心血,让我不止一次流下眼泪。”在第五乐章《永远的绿洲》中,他还巧妙融入了天籁般的祁连山山歌,天籁般的歌声与恢弘大气的交响水乳交融,毫无违和感的“混搭”令人耳目一新。
甘肃交响乐团是一支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多年来为甘肃乃至西部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付出着不懈的努力,乐团特聘张国勇、林友生、许知俊、姜金一等著名指挥家为乐团常任指挥,演奏水平和艺术水准得到明显提升。多次参加区域性和全国性的重要音乐节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