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张晓梅
广播电视既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中,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人跋涉历史洪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路高歌,以坚定的信念和磅礴的气势融汇到龙江追梦新时代的大合唱中,书写了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史上独特的黑龙江篇章。
新中国地方广播电视发展的源头在黑龙江地区。
1945年8月20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哈尔滨广播电台在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中播出了人民的声音,成为我们党领导的第一座地方广播电台。自此,它的使命就始终与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那一刻,广播人用马车拉着喇叭,将消息传播到哈尔滨市街头巷尾;1959年,刚刚诞生一年的新中国第三家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迎来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第一代电视人在没有电视转播车和录像设备的情况下,在哈尔滨市政府大楼里临时安装了一部发射机,把“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庆祝建国十周年大会”现场变成了露天演播室,进行了我国电视发展史上首次的电视实况转播。自此,电视响亮的呼号带着千百万人民的祝福和希望飞越北国长天。承载着荣光,一代又一代的黑龙江广播电视人挥洒汗水、贡献青春、用心书写、用情讴歌,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1983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黑龙江广播电视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从1993年开始相继开办了经济广播、交通广播、文艺广播、儿童广播;黑龙江电视台也从1993年6月开播第二套节目。到2001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6套专业频率,播出时间达到每天83个小时;黑龙江电视台开办5套专业频道,每天播出时间超过100小时;与此同时,佳木斯、大庆、鸡西等市地的广播电视事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形成特色,進而带动全省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应运而生。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壮大,始终与根植于脚下大地的民生视野相连。1998年,黑龙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电视台共派出200多名记者奔赴一线。记者得知嫩江大堤胖头泡段告急立即赶去,途中得知已经决口仍然往前上。面对咆哮的洪水,堤上的人开始撤退,而他们却冲到决口附近抢拍镜头。返回途中,洪水已将公路冲断,汽车在半米深的水中往外跑,随时都有熄火的可能,随时都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记者仍聚精会神地抢拍宝贵的镜头。当他们发现水中有人,立即营救,救出了3名解放军战士、4名受灾群众,这时定员5人的采访车已坐了11个人。抗击非典、松花江水污染、汶川地震……都有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人的声音。
从第一届“丹桂杯”举办开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年年在广播剧评奖中夺冠,已经实现了国内仅有的“二十三连冠”。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双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业界成为了省级台的“黑龙江现象”。我省生产的《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赵尚志》《师魂》等影视作品在全国观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黑龙江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广播电视主持人。打造了《早餐前后》《新闻夜航》《千家万户》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目栏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需求的日益增强,全省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的建设也迫在眉睫。当时的省广播电视厅党组制定了“先地方,后省网,先成片,后连线,多路微波占农村,多方合作建干线”的发展方针。到1996年,全省已建成并经验收批准开播的无线广播电台74座,广播发射总功率2089.1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线路5773.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到1998年,县域网超过1.7万公里,市(地)网达到1700多公里,全省66个县,13个市(地)全部建成了城区有线电视专用网。推广使用多路微波
(MMDS)技术覆盖农村,到1998年,全省100%的乡和50%行政村都可以联通有线电视。在这一年,省级广播电视专用网启动,仅用一年时间,省级干线网完成了3000公里两环、两支线的光纤网,到1999年底一个由3000公里省级干线光缆网和2.1万公里光纤电缆相结合的市(地)、县域专线网络构成的全省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组建工作全部完成。2000年,我省作为唯一的中西部地区省份,与其它六个沿海省市一起,确定为首批提前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省份。这份成绩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蕴涵着几代广电人的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国广播电视行业蓬勃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1996年,为了圆满完成亚冬会的转播任务,广播电视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了国际新闻中心,建设了5个微波站,架设了242.2公里的微波专线,保证了亚冬会转播信号一秒不差的传送,填补了国内滑雪比赛国际电视现场直播的空白。1997年,我省建成了卫星地面站,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上星传送,标志着我省广播电视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0年10月,高达336米的广播电视发射塔“龙塔”正式投入使用。“龙塔”的建设有两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价值。一是以预算86%的低造价,以远远高出国家标准的高质量、以大大短于同类塔建设工期的高速度完成了建设任务。二是塔的高度336米,超过了当时亚洲地区最高的钢结构广播电视塔——日本东京塔6米,成为“亚洲第一高钢塔”。
2004年11月24日,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厦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建筑面积、技术水平等方面在当时的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均处于前列,成为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2015年1月28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与黑龙江电视台合并组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继市地广播电视合并之后,完成了省级广播电视合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深度融合,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开启了媒体融合这场自我革命,实现了“全程一网、全省一网”。
——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有新提高。2016年开始,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强化节目自主研发。其中,大型电视文化节目《见字如面》成为中国卫视“现象级”综艺文化力作,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评价和中宣部的重要批示;大型直播互动节目《开课啦》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成风化人的一次生动实践”;全国首档礼赞英雄节目《致敬英雄》受到中宣部阅评表扬;拍摄的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献礼十九大,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和全国各家卫视热播,并受到国家广电总局推介和表扬。黑龙江广播电视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聚焦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报道,形成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内容生产和品牌建设有新突破。黑龙江广播电视人积极培育和打造精品力作,电视剧《文化站长》《松花江上》《焦裕禄》《闯关东前传》、广播剧《中国有个北大仓》、电影《张丽莉老师的故事》《腊月雪》等几十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仅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就有3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8人获得“长江韬奋奖”,22人获主持人“金话筒”奖,创造了业界的“黑龙江现象”。同时,地市大批精品节目涌现,哈尔滨台的《哈尔滨印象》、大庆台的《四大帮办在行动》、齐齐哈尔台的《脱贫致富专线》等名牌节目栏目大受欢迎。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新亮点。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我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達到99.04%和99.07%。完成了202座发射台站的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150个广播电视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多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510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信号覆盖质量有较大改善。
目前,全省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90家。其中,省级播出机构1家,市级播出机构23家,县级播出机构66个。全年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587997个小时,播出公共电视节目593440个小时。共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36家。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从业人员27518人。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7.58万公里,覆盖用户1127万户,实际用户591.6万户。共有微波站166个,微波线路总长度为0.68万公里。地面无线数字广播覆盖用户262万户,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用户388万户。在新媒体方面,共有网络视听节目持证机构3家,备案机构10家;开办客户端17个,微信公众号157个,微博账号34个。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首次打造全媒全景全息演播室,并首次应用“5G+ 4K+VR+AI”的新制作体系,整合全台16个频率频道、2个网站、1个APP、81个微信公号917万粉丝,全网新媒体矩阵统一推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征程,宣传思想工作进入了守正创新“强起来”的新阶段。广播电视行业面对媒体格局发生的新变化、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态势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挑战,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以“强起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动广播电视工作高质量、强起来,为建设文化强省,为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