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演化与协调发展对策

2019-04-17 10:39王子瑜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7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湖北省

王子瑜

摘 要:“十二五”以来,随着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建设、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实施,湖北省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分析县域经济空间演变,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湖北省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建立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08年以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形成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的内部圈层和以“鄂西-鄂东南-鄂东北”为主的外围圈层;各圈层内部县域经济差异缩小,但圈层间经济差异扩大;逐渐形成“武汉-荆门-襄陽”热点集聚带和“十堰-恩施”冷点集聚带;县域经济沿“东南-西北”方向随汉江流域展开,自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核心区辐射能力增强。据此本文提出建设“武-襄-宜”大城市群,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带,推动“一群一带,一体发展”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湖北省;县域经济;ESDA;协调发展

一、引言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是典型省会一城独大,其他区域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1]。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空间格局变化,对于推动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梳理历史文献资料,国内学者已经建立起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的框架,主要可分为两种范式,一种是传统计量方法或定性分析[2-8],另一种是采用ESDA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分析[9-14]。在指标选取上,部分学者采用人均GDP作为评价标准,如詹长根(2016)以2003-2013年湖北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空间自相关等模型,研究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县域区域集中分布;也有学者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如龚承刚(2010)选取乡村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等20项社会经济指标,应用TOPSIS评价法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局部发展不均衡性导致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综合实力落后,其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强省。

2008年以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影响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实施,湖北省县域经济实力和区域格局是否有所改变?如何协调湖北省区域发展?相关研究还不能有力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本文拟建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ESDA技术、地统计方法和湖北省地理环境特殊性,总体把握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动态演变特征,并据此提出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全局空间自相关。该方法用于检验县域空间相邻单元综合得分是否存在相关性,主要使用Morans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xi为县域空间属性值;xj为各县域经济综合得分;n为县域数,Wij为两个样本县域空间权重矩阵W的第(i,j)个元素。MoransI的取值范围为[-1,1],越趋近于1,则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性越显著;越趋近于-1,表示县域间空间差异性越显著,等于0时则表示县域经济空间不相关。

2.局部空间相关性。该方法旨在研究局部县域单元的综合得分的相关程度,主要使用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指标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Ii是局部空间相关性指标;xi为县域单元i的属性值;Wij为县域单元i和j之间的影响程度; ; ,Ii值

越大,则县域局部集聚程度就越显著。

3.空间半变异函数分析。该方法主要研究局部县域单元综合得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Z(xi )和Z(xi+h)分别是Z(x)在空间县域单元xi和xi+h上的综合得分值(i=1,2,3…N(h)); N(h)是分隔距离为h的样本量。本文把综合得分的大小作为一个距离的函数。见图1。

图1 半变异函数图

图1中,a为变程,表示半变异函数到达基台值的间距。块金值C0是由于测量误差和空间变异引起的,其值越大,变动幅度越大。基台值C0+C是半变异函数从初始块金值达到相对稳定的常数值。偏基台值是基台值C0+C与块金值之间的差。块金系数C0/(C0+C)反映变异大小,其值越高,说明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

4.标准差椭圆分析。该方法用于分析县域单元在空间整体分布上的特征。通过中心移动方向,反映湖北省县域经济重心迁移轨迹;椭圆长、短半轴分别表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值分布的方向和范围,长、短半轴值差距越大,说明方向性越明显。其中短半轴越短,说明数据向心力越强。

(二)数据来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是度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本单元,在政府决策、宏观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划分有80个县域(市辖区未计入内),为保证历年县域单元的一致性,研究中将曾都区和随县合并为曾都区。因鄂州市所属梁子湖区、华容区和鄂城区所辖范围较小,在研究中作为鄂州市。由于神农架为林区,数据尚不齐全,故不纳入本文县域范围。因此,研究范围共77个县域单元,包括13个区,38个县,26个县级市。其中平原县(市)26个,丘陵县(市)16个,山区县(市)35个。2016年底,77个县(市)国土面积14920km2,人口4614.0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0339.6亿元,分别占全省80%、78%、63%。

数据资料来自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报告》。图件数据来自于中国基础地理数据库。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内涵, 按照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在对文献综合分析和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湖北省具体省情,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全面性、有效性、代表性和可行性原则,综合选取15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二)全局主成分分析

通过调查,根据计算,本文得到湖北省县域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6年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4年综合得分的前十名及后十名。

由表1可知,武汉市作为湖北省首位城市,对周边县域的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均很强,江夏、鄂州、蔡甸、黄陂、大冶、新洲等县域均为湖北省县域强市。宜昌市和襄阳市作为湖北省副中心,其辐射能力不强,仅有宜都、随州和夷陵区受到辐射,称为湖北省十强县市。在综合竞争能力靠后的县市多数为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區和大巴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区位环境不好,城市化水平低。从发展趋势看,湖北省县域综合竞争能力前十名和后十名综合得分差距越来越大,湖北省县域发展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四、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格局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为研究数据,利用GeoDa 1.12软件分别计算2008、2011、2014、2016年湖北省县域经济水平综合得分的MoransI值及相关指标。四个年份的MoransI值均为正(分别为0.23、0.32、0.35、0.36),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正向空间相关出现跃迁式增强,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空间上出现集聚,即竞争力水平强(弱)的县域与其他具有强(弱)竞争力水平的县域在空间位置上毗邻,县域之间出现极强的溢出效应。为深入研究,本文运用GeoDa 1.12软件绘制四个年份的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图,以探测县域属性与周边县域属性相似程度。

通过调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呈现集聚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2008年至2016年,湖北省呈现“高-高”集聚的县域显著增加,由2008年的占12%比升至2016年的占比13%。集聚模式从2008年的武汉城市圈状模式,逐渐向西北连接汉川、天门、钟祥、宜城和枣阳等县域,到2016年形成“武汉-荆门-襄阳”带状集聚模式。 “低-高”关联模式的县域从2008年的2个到2016年的0个。这一现象表明,经济实力强的县域通过与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带动了低水平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局面。

2008年至2016年,经济实力呈现“低-低”集聚的县域整体上也呈现扩张趋势,从2008年的占比10%上升至2016年12%,且“高-低”关联模式的县域由2008年2个县域减少为2016年的0个。从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看,经济实力弱的县市在空间上辐射,出现相互制约发展的关系。低集聚带区域呈现出从十堰市到恩施州,纵横南北的带状分布格局,历年变化微弱。恩施和十堰作为湖北省西南和西北的中心城市,在2008年显现出一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但之后对临近县域的拉动能力减弱至0,说明需要增强这两个城市对县域的辐射拉动能力。

(二)空间变异分析

本文利用半变异函数进行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将数据导入GS+9.0中,设定步长40千米,分别对样本采用球形模型、线性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进行拟合,以R2最大,RSS最小为标准,选择最优模型。借鉴周扬等[15]研究模式,计算各年半变异函数和分维数,然后进行克里金插值,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通过调查,湖北省四个年份的变差函数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块金值和基台值显著增大,块金系数不断降低,从2008年0.849下降至2016年0.736,这说明在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不断增大的空间差异中,其数据变异引起的随机因素不断减少,由空间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差异逐渐显著,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自组织程度越来越高。由图3可以看出,四个年份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在在既定步长情况下,变程由2008年56千米延长至2016年84千米,说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显著上升,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从表3可知,半变异函数的全方位分维数总体下降,由2008年1.536下降至2016年1.503,逐渐偏离理想值2,且决定系数由2008年0.744上升至2016年0.837,说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程度和尺度显著增大,说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差异体现在宏观格局的差异增大,而微观区域的空间差异越来越小。各方向分维数看,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分维数较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这两个方向经济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明显,且差距进一步扩大。东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分维数较大,但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在这两个方向上经济竞争力相对均衡,但差异化逐渐显现。

从图3可以看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变过程和分布形态。四个年份均表现出明显的西低东高层次分布特征。2008年峰值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武汉市周边区域,中西部呈平缓结构分布。2011年及2014年峰数沿“武汉-襄阳”沿线逐渐增多,西部地区呈明显的低谷结构。2016年东部地区峰数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低谷区域逐渐缩小,“武汉-荆门-襄阳”的经济高原带逐渐形成,且有向西部地区辐射的趋势。

(三)区域重心分析

本文计算得出湖北省县域经济标准差椭圆参数,计算结果和重心分布见表4、图1所示。从标准差椭圆覆盖范围看,湖北省4年经济重心都位于天门市境内,历年距离不大。4年标准差椭圆所覆盖区域西至宜昌市秭归县、兴山县等地,冬达黄冈市浠水县、大冶市等地,北至随州市、枣阳市等地,南达洪湖市、监利县、松滋市等地,基本涵盖了湖北省经济发达的县域单元。

从地形角度看,4年标准差椭圆覆盖范围为长江、汉江流经的平原地区,仅西北方向覆盖荆山部分地区,4年均未辐射至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幕阜山区的县域。2008年-2016年,椭圆范围总体向北偏移,说明汉江流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结合LISA集聚图分析可知,湖北省高集聚带位于汉江流域以及两江交汇地带,而低集聚带位于鄂西山区,充分说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明显受地理环境的约束。

图1 各年湖北省标准差椭圆经济重心分布图

四、结论及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以下变化:(1)形成以“武汉-宜昌-襄阳”之间的内部圈层,逐渐呈现经济高原趋势;“鄂西-鄂东南-鄂东北”的外围圈层,逐漸呈现经济低谷趋势;两个圈层内县域经济差异缩小,两个圈层间经济差距加大。(2)形成“武汉-荆门-襄阳”县域经济热点集聚带,对周围县域产生正向辐射作用;形成“十堰-恩施”县域经济冷点集聚带,对周围县域产生制约作用。(3)县域经济空间走向沿“东南-西北”随汉江流域展开,经济热点覆盖范围西起宜昌市秭归县,冬至浠水县、团风县、大冶市等地,北达随州市、枣阳市、广水市等地,南到洪湖市、监利县、松滋市等地。(4)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自组织程度越来越高,核心区辐射能力逐渐增强。为进一步协调湖北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依托两江经济带,建设“武-襄-宜”都市群,进一步增大经济辐射能力。省长王晓东在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中指出:“推动‘一主两副多极竞相发展。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建国家级长江新区。支持襄阳、宜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因此,以武襄汉江经济带和武宜长江经济带为轴线,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纺织产业和食品加工业为主县域经济;加快内部一体化建设,实现产业联动,物流联动、人才联动。利用三个极点城市的聚合趋势,发挥江汉平原的区位优势,带动仙桃市、潜江市、荆门市、荆州市、天门市、随州市、孝感市、咸宁市等内部节点城市转型升级。

(二)全面夯实精准扶贫,紧抓乡村振兴机遇,打造鄂西绿色经济示范带。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湖北省已经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局面。但从区域发展格局看,鄂西十堰、神农架、宜昌部分县域以及恩施市这一带状结构,产业结构趋同,地理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该区域应该在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绿色生态补偿,大力发展污染小、生态压力有限的绿色农业、绿色加工业和绿色休闲业,接二连三,实现村村有产业,村村有景观、村村能小康的局面。

(三)提升长江运能、依托两高速运,实现湖北省“一带一群”一体发展。从当前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看,随着沪蓉高铁建成,鄂西同武汉距离将缩短至两小时内,全面进入大都市休闲旅游范围。因此,应该进一步发挥长江货运、高铁客运的功能,推动湖北省鄂西绿色经济发展同“汉-襄-宜”都市群的联动发展,把鄂西建成“汉-襄-宜”都市群的后花园,把“汉-襄-宜”都市群建成湖北省的增长极,实现区域联动,错位发展,一体均衡的战略格局。

参考文献:

[1]王珺,周均清.从“单中心区域”到“网络城市”——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战略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05):88-91.

[2]蔡坚.对影响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因素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6(11):81-83.

[3]杨问芝.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116-118.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湖北省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