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俊 彭诗琪
摘要:文章以2012-2018年“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其进行综合性评述和简论,从近五年来我国医务社工本土化研究文献的具体内容出发,杭理总结了医务社工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人才队伍培养、地方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同时,文章指出在新时代下医务社工发展的趋势呈“发展制度化、服务全人化、教研精深化”的“三化”特征,分析探讨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助力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探索。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综述
一、绪论与研究概况
20世纪20年代,医务社会工作概念首次被引入我国,初由美国人在中国北京协和医院设立医务社会部门,随后经验相继推广到全国各地医院。经历近半个世纪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动荡和停滞,改革开放以来30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经历了孕育萌芽、发展预备、初步发展和稳步发展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发展脉络映射了我国社工制度、专业发展与医务社工体系建设结构性特征,同样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轨迹。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之一,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与医疗团队合作,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技术,服务病患、家属及社区民众,协助他们处理与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社区民众的健康。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的日益重视,对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近五年来,不断有学者就我国医务社工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以及实务经验上的规范,对医务社工本土化发展进行不断探索。
文章以文献法为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发现自2013年以来,以“医务社工本土化”为关键词篇数共有323篇,分别是2012年44篇,2013年55篇,2014年38篇,2015年43篇,2016年45篇,2017年69篇和今年截至目前29篇,2015年至今每年保持在40篇以上,这也表明有关医务社工本土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就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有关医务社工本土化的相关研究以个案研究、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得知,关于我国医务社工本土化现状、具体探索以及推进策略等,这些研究基本构成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全景。
二、医务社工本土化的研究现状
(一)医务社工本土化的实践范围:“全人视角”的新取向
近十几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倒逼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反思。我国医疗体系結构中的主体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两者之间缺少起缓冲作用的第三方具有“非医学”训练背景的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无形中加剧了医患间的结构性紧张状况。因此在如何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方面,学界主要从构建和谐医院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中的作用,定位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调节医患关系。
除此以外,近五年来,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范围更多强调提供“全人”的服务,在其本质依旧是围绕医疗过程而开展的社会工作,但是强调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向专业化“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为保证服务顺利开展,在医疗机构服务制度层面也有新的创新,具有典型的本土化特色。例如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和进一步完善查房制度、临床转介制度、实习带教制度、督导制度、疑难重症病例介人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等。
(二)医务社工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定位、培养与伦理抉择
关于医务社工的角色与培养。柴双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相比其他社会工作领域有其特殊性,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功能一定要围绕医院这一特殊场域,找准定位。马凤芝教授研究则以北京为例,其拥有一支实际践行着“类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并发现医务社工主要承担关医患关系工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关病患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以及募捐、核减医疗欠款等工作。卫生部人事司也参照发达国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现实状况,建议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确定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
关于医务社工所面临的伦理抉择。刘春娇,张槊等人认为中西方医务工作伦理存在差异,应完善西方医务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适应性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医务社会工作伦理相互通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伦理建设。解晓敏则是基于其在医院的医务社工实习经历,结合实习过程中发现面临保密、资源分配公平等伦理困境,反思医务社工应该要遵循和尊重与自主原则,规范工作程序,同时加强伦理的相关教育。
(三)本土化医务社工的特色模式与经验:地方实践与双工联动
成功的地方实践案例。刘岚等总结到目前主要有以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代表的历史渊源模式;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康复医学模式;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代表的医患纠纷处理模式;以上海东方医院为代表的社会工作推进模式,创新社会管理形式;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为代表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式,树立医院良好的工作形象。以上海为例,2012年2月,市《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发布,明确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二、三级医疗机构中理念先进并有特别需求的单位,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建立独立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医、护、社服务机制。上海东方医院则成为国内首家运用该机制的医院。
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双工联动”。社工加义工,是医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力量。医务社会工作与医务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叉、互为影响,目前已经呈现一定的联动发展态势。邓颖辉和厉群等把志愿者分组对比,按个人特长分配不同性质的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工作效率;崔萌结合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医院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各自担当的角色,两者应该相互合作,医务工作者为志愿服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
(四)困境与出路:医务社工本土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本土化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医疗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基础、价值观、伦理观等都尚未得到充实,队伍也较为薄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李兵水,童玉林等认为目前社工本土化存在诸多困境,例如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医疗行业对医务社会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不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及教育缺失、医务社会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医务社工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策略。面对新的议题和新的挑战,袁敏、朱惠蓉等认为本土化的工作要与国际接轨,结合国情,同时合理整合资源,联合志愿者,或者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薛莲,杜勤等则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功能应将患者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医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医联体内绿色通道,突出专业服务,同时整合志愿服务,探索上下联动的志愿服务模式,还可以助力家庭签约服务,使得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和医院志愿服务成为供给侧医改的有力支持系统,带动医疗服务的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三、近五年我国医务社工本土化结构性趋势
(一)发展制度化
2012年3月,中共中央1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卫生专业紧缺人才”,标志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社会工作纳人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的议程;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绘制了“健康中国”建设蓝图,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与新道路。在此背景下,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制订并发布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提到“医务机构要建立医务社工与志愿者制度”,这为未来我国医疗行业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在政策层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宏观政策的鼓励、引导,极大促进了我国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领域发挥应有的促进入环适应性平衡的作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制度化发展取向,展现了社会工作在医务健康领域日益重要、不可替代的补充和发展功能。
(二)服务全人化
以“全人视角”提供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不仅是专业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医务社工本土化的應有之义。从全人视角提供“身、心、社、灵”的专业服务,服务提供主体上,积极链接连接义工、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资源,打造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团队;在服务对象上,不仅关注案主个体,同时关注个体所在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在服务内容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从问题解决模式,转为综合个案管理、哀伤辅导等专业社会工作技术的“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在服务目的方面,已由单纯的治疗转向治疗、预防、康复相结合,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心灵抚慰和社会支持。从传统为解决医患问题为主的服务,到目前强调提供全人服务,我国医务社工本土化发展正在迈向更加广阔、更加专业化的平台。
(三)教研精深化
专业能力和内涵建设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本。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300所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很多医科院校将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定位为重点方向。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均设立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开设了相关课程。高校在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社会工作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即“社会工作系统理论与方法十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十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模式。在研究方面,蔡屹、张昱认为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状态是医院实践、学术/教育和社会的“两两交互作用”。三者中,医院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互动明显。社会政策对医院实践和学术/教育均有指导性的作用。医院实践通过宣传报道影响社会。学术/教育自成体系,对社会的影响有限。总结目前我国医务社工发展趋势研究是服、研、专并进,教学和研究都在不断地精细和深入。
四、结语
医务社会工作是衡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服务质量和健康公平程度的重要度量衡也是主要的推动剂之一,对于转变我国医学模式、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我国医务社工发展基本特征则是发展制度化、服务专业化、研究精深化。由嵌人到扎根,全面推进,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鉴于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还处在发展中,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都要立足本土环境,满足现实需要,而这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更加多元多视角、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社会工作,2012(07):4-8.
[2]秦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10:3-4.
[3]刘继同,严俊,孔灵芝.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J].医学与社会,2010,23(05):25-26.
[4]袁敏,朱惠蓉,等.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08):1-3.
[5]季庆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A].中国卫生资源,2015,18(06):43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