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品味

2019-04-17 18:51而已
小品文选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蒋勋渔村名牌

而已

品味这个词,说起来挺抽象。有人说品味是用钱堆出来的,有钱穿名牌,带名表,挂名画,可不是么,谁还敢说咱没品味,也有人说品味就是王八看绿豆,屎壳郎爱粪球,因人而异,对眼就好。

那品味到底是什么,我只能说,它一定跟一个人的眼界格局、修为涵养有关。

龙应台说,品味是生活的艺术。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她讲述了自己从小生活在“愚昧无知”的渔村。

她说:“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課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品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力,是对美的觉知,内化成一个人的气质,而又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是一个茶台,有人捡了节枯木放置,依然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有人花重金堆砌古董,可能还落得“土豪”之名。品味这事,还真不是有钱一定能得心,譬如那价值连城的鸡缸杯,鄙人到现在都欣赏不来。

也常有人说“提升品位“,品味的段位当然可以提升。假如你只看过二人转从未看过昆曲,就以为二人转够有趣了,假如你没见过大河大川,就以为自家门口的土丘足够称之为山了。当然,这不是孰高孰下的问题,借用一句俗语说:你连世界都没见过,能有什么世界观?又怎么能建立美的价值体系,怎么知道什么样才是自己钟爱的品味呢?

有一次,朋友一起闲聊。有人说喜欢阿玛尼,有人说喜欢香奈儿……问蒋勋:“你喜欢什么品牌?”蒋勋说:“我喜欢纯棉、纯麻,因为我觉得它们很温暖,材料本身有触觉上的记忆,排汗吸汗的过程也非常舒服。名牌不适合我,因为我喜欢自在。”

品味是不被流行所干扰,回来做自己。知道生命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活着,而不是追逐所谓的时尚。

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过去的人穷在物质,而今天的人穷在审美。

没有恰当的审美,其后果就是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对美好的物视而难见,对美的事怠于追寻。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仪式感屡屡被提及。

还记得一篇关于刘烨夫人安娜的专访,自小饱受艺术熏陶的她在798开设了一个艺术工作坊,但是她说从不教孩子艺术,因为艺术无处不在,她只引导孩子去观察、体会和表达。安娜说:我喜欢艺术里的最美好的东西,仪式感。现代的中国孩子,总有一种差不多就得了的感觉,我觉得遗憾。小时候,我们去看戏,父母会说,今天穿整齐一点;犹太教每一个节日,有严格的细节,这些都为了提醒我们:时光不是虚度,好好珍惜余生。

说白了,所谓的有品味就是用一颗庄重之心,去追求生活中的美。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美,譬如插花,有人爱英式的繁盛,有人爱日本的侘寂,自成一统,无论高下。一个人的品味,无论是说是ta的审美也好,是ta的修养也好,最终就是自己本身。我们生活中的一瓢一衣一草一木,都是自己亲手构建,而所有这些流露的气息,都是你,都叫品味。

选自“新浪博客”

猜你喜欢
蒋勋渔村名牌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设计我的姓名牌
渔家
滴水藏海
City of Dreams
蒋勋的美学养生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撕名牌”大战
只穿名牌的“标签女”
意料之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