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摄于北方的一个小镇,曝光时间20秒。曝光开始后的10秒钟内,相机前只有景物没有人,之后人物(本人)瞬间从相机后跨到相机前,并平稳站立10秒钟至曝光结束。远处的光线与人物的剪影叠合成了透明人的效果。
拿起相机,准备、取景、对焦、按下快门、曝光开始、曝光结束……这一系列快速而连贯的动作之后,一张照片随即诞生。
曝光,是一门大学问。所谓的“摄影”,只是我们习惯的一种说法。事实上,相机摄取的并不是影子,而是这种叫做“光”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事物。曝光期间,镜头摄取外界的光线,又让光圈约束光线,然后通过镜片的折射,让这些光线终于落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电子的或是胶片的,对光线都有自己的一套“感知理论”。
我们在玩转相机时,将它对准客观的事物,让它摄取光线。起初的动机也许只是记录,没过多久便不满足只是记录。比如,被阳光晒得黝黑的女孩子觉得照片中自己应该是白皙的,中年发福而满身脂肪的大叔认为镜头里自己依然是健硕的,这就是最简单的主观的体现。于是,面对客观存在的光线,我们开始变得主观起来。我们通过改变相机上的各种设置,最终我们自主地决定了画面的明暗、色彩、影调、透视关系等等。这样照片中就包含了摄影师的主观成分,甚至黑夜被拍成白昼,绿草被拍成红花。
某些时候,主观感觉也会投射到其他客观事物上,这种投射是一种事实存在,不需要摄影作为媒介(注:心理学“投射”是指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映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当然,有了摄影以后,这种投射就可以通过曝光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让这种心理活动被更多的人看见。夸张点说,这种投射会让照片变得“自作多情”,但有时候摄影也需要这种自作多情。
对客观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奇葩的主观想象,并通过图片表达出来,这是摄影赋予我们的权利。摄影,没有必要对他人进行效仿,要直指自己的内心,去挖掘内心的想象。相比之下,涉世未深的人们敞开白纸一样的内心,让它与这个粗糙的世界进行摩擦碰撞,并不断生出老茧的过程,又何尝没有为摄影提供故事呢?而这种初始的青涩,也是一种驱使人们产生更多主观而独特的思考的源动力。
在拍摄这张照片中,相机看到的是一排整齐的灯光。B门的作用下,转动的相机让灯火在画面上原本静止的状态旋转成蝴蝶结的形状。(注:B门是指在接下快门后曝光一直进行,直至松开快门后曝光才结束)
将相机稳定在地面上,待火车逐渐接近拍摄点时按下B门,当火车的车灯刚好能在画面上划出几条流星状的射线时,停止曝光。
采用借位的方法,让手“抓住”远处的光斑。远处的光斑是车灯、街灯虚化后的样子。使用135mm定焦距镜头拍摄,光圈、距离都要控制好,否则光斑的大小未必能与手指的距离吻合。
原物實为倒挂在吧台内一排整齐的高脚杯。在50mm标准镜头的透视关系以及F2.2大光圈的虚化作用下,加上吧台附近一些玄幻的光线,它更像是一条神秘而虚无的隧道。
有没有想过,现在拿起相机其实也是在完成一幅画?若是用笔作画,需要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用相机作画时,只需要找到在形状、颜色等方面符合我们需求的物体,并将其摄入镜头即可。所以我们植入这样一个概念:摄影和绘画原理是等同的,只是我们对画面进行构思之后,不再用笔而是用相机取景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影不再是减法而是加法。
此时,大家难免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说摄影可以是加法,不断地将有用元素加入画面,直至主题表达足够饱满,那么如果我们需要的元素不存在于同一画面甚至不在同一时空中,如何将他们加在一起?当然,技术上这不难实现,比如多重曝光。
台阶和江面已被厚厚的大雪覆盖,只露出台阶棱角的一些线条,在近大远小的透视下,其延长线汇聚到了远处的一点。恰好在这里,有一位独行者。于是按动快门,留下这张照片。后期出于情境表达的需要,将色彩去掉,变成黑白照片。
这张照片都是用了多重曝光。拍摄时注意画面的构图,以及月亮的位置不要出现穿帮。
光线有照得到的地方,但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因为这样,便有了光和影、明和暗的区别,于是画面变得起伏。光虽说是摄影的原材料,但放眼望去一片光明,没有黑暗,也难以呈现好的画面。所以充分利用光线照明的“选择性”(当然,在专业的摄影语言里,这叫侧面光、侧逆光、侧顺光等等),将你要表现的内容用光来勾勒出来。
画面上这只猫,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它在窗边究竟有什么样的思索、憧憬、抒情,抑或是某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当然别忘了曝光的控制。降低几挡曝光补偿后,照片中光线没有直射到的地方都因欠曝而精简掉细节。
那些重重的阻碍,遮蔽掉大量的直射光线,如大浪淘沙一般只留下了这一缕光。刚好清晨一片荷叶被它照亮了窄窄的一部分。这一缕难能可责的光对荷叶的宠爱,使荷叶具有了一丝神秘气息。
这当然是不符合生物学规律的,光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与其他物体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并不是生物学定义上的生命体。但是从摄影的角度,我们要感谢光的存在,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创意。因此,我们在看待光的时候,不妨将其想象成拥有生命的事物,它很聪明,它历经周折,绕过重重障碍,通过了反射、透射、折射,最终到达我们的镜头里,并照亮感光元件,我们才有机会获得画面。
有没有觉得,在玩过摄影之后,我们看东西的角度有了微妙的变化?
当看到这个树根附近长出的结节时,我的第一印象感觉它像一个人头。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环顾这个木结,几分钟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角度,让“他”的五官得以按合适的比例呈现,同时将我的眼镜暂时借“他”用一下,拍摄了这张照片。
《曝光是门大学问》
作者:徐岩@徐岩photography
出版商: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数:144页
价格:51.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