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要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或者环境的某一特征、某一局部、某一“细枝末节”所作的细致、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因其“细”“末”,在文中所占比重不大,自然是描写的辅助手段,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家刘真认为:“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一篇作品的成败。”确实,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特征、表现生活环境以及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篇文章只有具备好的细节描写,才能使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才能使故事情节富于感染力、吸引力。
这里要提醒考生,细节描写的赏析能力,是文学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谨记:精描细写“总关情”!
一、理解细节描写的含意
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选自散文《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在文中指的是“劈柴”时“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的瞬间;再结合“从未改变”,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二、评析细节描写的妙处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选自小说《活着》)
分析“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句表现力的能力。“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描写细腻传神,这是有意识地兼写老态与疲惫。
答案: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选自散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1)“它們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这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的能力。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得那么细致,那么生动,活灵活现地表现骆驼吃草的样子,可见观察者的好奇与兴趣盎然。
答案: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句子“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考生必须首先读懂题干:“细致而不柔弱”是什么意思?然后研究第⑦段画线句的“文字”,要一一落实方可。“细致而不柔弱”应该是个形象的说法,“细致”指的是内容表现,笔触如何细腻传神,如何从微小处落笔而使描写对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柔弱”指的是语言特点,不拖泥带水,简洁,简短,干脆,利索。
答案: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三、说明细节描写体现的情感活动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选自小说《一种美味》)
赏析句子“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不难发现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神态细节的描写。句中“出神”一词出现两次,应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有什么深层意味。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地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