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玥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400)
脑出血指的是由于患者脑实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常见病因包括嗜血杆菌感染、微动脉瘤、长期吸烟饮酒、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等。临床数据显示[ ],患者急性期病死率达30%-40,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当前,程序化护理对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良好,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为进一步探析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3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7-80岁,平均(65.11±5.08)岁;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46-79岁,平均(63.29±4.1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经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认知正常,意识清醒。排除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时的宣传教育、环境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1)建立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专职护士、责任护士等担任小组成员,组建程序化护理小组。了解患者病症相关知识,定期开展护理知识讲座,通过实施系统培训,进行官方考核,合格后护理人员才可投入护理工作,提供护理服务。(2)开展病情评估。护理人员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接待入院患者,拉近医患距离,消除患者陌生恐惧感,了解患者心理动态,收集患者个人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当前状态对患者病情评估后形成书面报告,保证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3)制定护理计划。研究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视患者个人情况,制定全面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护理人员共同监督计划执行,保障计划完成率。(4)具体护理措施。病情护理:患者发病时,护理人员给予冰敷、吸氧等处理措施,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将危急患者及时送入ICU抢救,观察患者呼吸状态,若发现患者鼾声大作、呼吸困难等,立即给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避免意外情况发生。药物护理:告知患者药物名称、剂量、治疗效果、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定时定量用药,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如有意外及时通知医师。饮食护理: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遵循以流食为主的进食原则,对无法进食的患者通过鼻饲管进食方法,补充营养物质,提高治疗效果。日常护理:根据患者鼻咽部分泌物量及粘稠度进行卫生护理,调整气道湿化量;使用诺氟沙星滴眼液加强患者眼睛清洁度,保持每6h1次;同时注意定时清洁患者口腔、手足、生殖器等身体部位,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几率。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恢复状况,制定运动量适宜的康复训练方案,每日定时坚持运动,逐渐缓慢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患者应注意量力而行,避免操之过急造成不良后果。
日常生活能力通过Fugl-Meyer评分法评价,护理满意率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2]。
干预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对照组 34 35.87±12.09 55.34±16.32观察组 34 34.68±12.45 70.01±20.63 t值 0.214 9.527 P值 >0.05 <0.05
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n,%)
脑出血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恶心呕吐、嗜睡昏迷、头痛头晕等。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进行康复治疗,可通过规范患者护理方案,改善护理程序,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3]。
本研究中,对照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5.34±16.32)分明显低于观察组(70.01±20.63)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率97.1%,对照组满意率85.3%,这与陈若扬的研究中,干预组满意率97.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