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山东 聊城 252600)
2.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外科 (山东 聊城 252600)
邓 昆1 朱安之2 杨 蕾1相爱华1 燕 军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1]。其于我国发病率约0.09%~0.44%,各个年龄段均可见,但多于10~40岁发病,该疾病发病隐匿,总致残率为15%~20%,骶髂关节是AS最早累及的关节,早期诊断对控制及缓解病情有重要意义[2]。X线检查是针对AS骶骼关节病变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临床应用十分广泛。CT密度分辨率高,可客观准确展现AS骶骼关节病变患者病变部位、范围等细节信息[3]。但AS骶骼关节病变患者CT表现呈多样性,病变影像特征及规律尚未明确。对此,本研究观察X线、CT在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76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AS骶骼关节病变诊断标准[4]者;接受X线、CT检查者;年龄18~65岁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精神智力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64例,女12例;年龄18~61岁,平均(27.21±4.74)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2.85±1.12)年。
1.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数字型X线系统,参数:自动式曝光,管电压80kV;指导患者取仰卧位,确定耻骨上方为X线中心,拍片时选择骶髂关节正斜位。
CT检查:患者均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CT750 HD宝石能谱CT和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行骶骼关节检查;扫描范围:患者取仰卧位,自骶骼关节上缘至下缘连续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110~145mAs,层厚0.75mm,重建间隔0.4~0.5mm;通过机器自带工作站处理CT图像,利用窗技术,分别观察骨骼和软组织变化,并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技术观察病变部位、数量、形态改变、密度等特点。
影像数据由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双盲观察、分析,协商统一结果。
1.3 病变分级标准 X线分级标准[5]:0级:正常;Ⅰ级:可疑异常;Ⅱ级:局限性骨侵蚀或骨硬化;Ⅲ级:中重度骶髂关节炎,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骨侵蚀、骨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部分强直;Ⅳ级:完全强直。
CT分级标准[6]:0级:正常;Ⅰ级:局限性骨侵蚀仅见于单个层面;Ⅱ级:骨侵蚀见于<25%的层面,不伴关节间隙改变;Ⅲ级:骨侵蚀见于≥25%的层面,伴有关节间隙改变和(或)部分强直;Ⅳ级:完全强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病变分级等分类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X线与CT对AS骶骼关节病变分级诊断情况 CT确诊Ⅱ、Ⅲ级AS骶骼关节病变例数高于X线(P<0.05)。见表1。
2.2 CT检查病变关节及累及部位 CT检查显示AS骶骼关节病变以累及双侧、骼骨关节面、滑膜部为主。见表1。
2.3 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AS骶骼关节病变常见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下骨质硬化、骶骼韧带钙化等改变,CT表现均可明确反映。见表2。
2.4 AS骶骼关节病变患者CT图像分析 图1:男性,31岁,CT显示右侧骶骼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变窄。图2:女性,32岁,CT显示双侧骶骼关节间隙狭窄,骨密度增高,内见多发囊样改变。图3:男性,28岁,CT显示双侧骶骼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密度增高,内见多发囊样改变,呈毛刷状。图4:男性,31岁,双侧骶骼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
AS病程早期,由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引起慢性、持续性滑膜组织增生和骨髓炎,以骶髂关节前下部最常受累,若活动性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导致血管翳形成并破坏软骨及软骨下基质,病情反复发作,最终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骨化直至关节强直[7]。骶髂关节炎是A S早期常见表现之一。因此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炎,并及时控制活动性炎症,对缓解患者病情、提升A S疗效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可显示关节面处骨质结构和间隙变化,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在A S骶骼关节病变检查中应用广泛。在X线诊断对早期或轻度骶骼关节病变显示不佳,难于显示活动性病变,且容易发生双侧关节面覆盖或重叠,不利于疾病的识别[8]。C T检查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可更好地观察小骶髂关节病变,并可克服X线重叠的缺陷,提高早期诊断效果[9]。本研究中,C T确诊Ⅱ、Ⅲ级A S骶骼关节病变例数高于X线,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
在A S骶骼关节病变的不同病变阶段,骶骨关节呈现不同的病理改变与相应的C T表现。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其前下部为滑膜部关节软骨,骶骨侧较厚,其浅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而髂骨侧的软骨较薄,只由纤维软骨构成[10]。故病变累及骶髂关节时,双侧的髂骨可能更易受侵犯而致关节面软骨及关节面下骨结构的改变,本研究中CT检查也获得了一致结果。进展至中期,病变由滑膜部侵犯至韧带部,滑膜及关节软骨损害进一步加重,关节软骨面下出血破坏,随病情进展,反应性骨质硬化更加显著[11]。CT则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局部呈毛刷状、锯齿状改变,关节面下见囊样改变关节周围骨质明显增生硬化。晚期滑膜部、韧带部病变加重,韧带钙化及关节骨桥形成,间隙消失,将导致骨性强直[12]。CT表现可直观反映关节强直,间隙消失。可见CT检查可准确反映骶骼关节病变不同病理阶段的表现,对AS骶骼关节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
表1 X线与CT对AS骶骼关节病变分级诊断情况比较[n(%)]
表2 CT检查病变关节及累及部位[n(%)]
表3 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图1 CT分级Ⅰ级;
图2 CT分级Ⅱ级;
图3 CT分级Ⅲ级;
图4 CT分级Ⅳ级。
综上所述,CT用于AS骶骼关节病变较X线检查有助于提升检出率,CT检查可准确反映骶骼关节病变不同病理阶段的表现,对该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