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地质工作

2019-04-16 10:27王强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5期

王强

摘要:本文对中、高含水期砂岩油田开发地质工作做了探讨,提出开展储层沉积相与油层微型构造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判断储层油水运动和分布规律,合理部署加密生产井和注水井,指明高产井和低效井的地质因素。最后,举出此项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广利油甲钻高产加密井和预测低效井取得成功的实例。

关键词:开发地质;储集层沉积相;沉积微相;高产井

注水开发砂岩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普遍暴露的问题是油井水上升及产量下降,某些井水淹严重甚至停产。随后实施调整方案补钻加密井,这些并又有相当一部分投产后即为高含从,产量很低,达不到预期要求,成为低效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油层本身内在条件的差异性是主要原因。当气、水或其它流休注入储集层置换油时,它们不是从注入井均匀散开,而是进入最高渗透的地层和定向地追随渗透层。

1深化认识油层的方法探讨

1.1储层沉积相

陆相砂岩储集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严重,依据数量有限的取心井不能解決这个问题。对于成岩后生作用影响较小的储层,可充分应用储层沉积相研究,即应用沉积学理论和相分析的方法,描述各种环境下沉积的储层特征。受沉积条件影响,大体水流能量强,沉积物粒度粗,泥质含量低,常具较高的渗透率,水流能量弱,沉积物较细,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也较低。在经受波浪反复作用的环境,砂粒分选好,泥质含量低,渗透率高,均质性较好,在快速沉积的环境,砂粒分选差,非均质严重。同一环境内,不同沉积相带的储层具有不同粒度及物性。T。Deryer等研究英格兰北部约克夏郡河道砂岩露头,证明在带状砂体内,沉积相带与渗透率有密切关系,发现与渗透率变化相对应的五个相带,高渗透带位于砂体中部”。在某油田,储层沉积相研究需要做以下工作:1)相的识别在一个老油区,已作过比较详细的区域性沉积相,比较重要的油田也作过不同程度的储层沉积相研究,对区内各类沉积砂体的几何形态、韵律性、沉积构造、岩性、电性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均比较熟悉,故相的识别并不困难。应用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将各项资料与已知的相邻油田对比或适当补做一些判别工作,即可解决问题。2)划分单砂层要求每个单砂层在垂向上和平面上都具有连续性而与其它砂层何有不渗透夹层分隔,其内部所含流体自成一水力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单元。这项工作以原来的油砂体研究为基础,对原有的划分作一次检查,必要时作局部修改即可。3)划分沉积微相带参考沉积相模式,以岩心资料为骨架,根据岩性、韵律性、物性并广泛应用测井曲线,本区河流、三角洲及浊积扇等各类砂体大体可划分为2-3个微相带。

1.2油层微型构造

有关油层微型构造,笔者已作过较多论述,现只作简要说明,即直接以分布较广的主力单砂层顶面或底面为准,采用1-5m小间距等高线,用等值内插法绘制构造图。大体上正韵律油层以底面为准作图,反韵律油层以顶面为准作图,对有底水的厚油层,最好顶底面均作图。这种图显示油层自身的微小起伏变化,呈现正向、负向及斜面三类微型构造。

2研究成果的作用

2.1能提供较多的储层信息

以沉积微相分带图、微型构造图与原有的油砂体平面图、油田构造图相比较,前者能提供较多的储层信息。

2.1.1沉积微相分带图与油砂体平面图比较

以某油田断块为例,在油砂体平面图上,我们只能看出储层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变化,在沉积微相分带图上,用沉积相的观点认识油层,除了储层分布范围和厚度之外,还可看出古流向和三个微相带。由微相带的取心井,可大体了解各带的岩性及物性。可明确油层中心为一高渗透带,向两侧及边缘渗透率逐渐减低,非均质逐渐严重

2.1.2微型构造图与油田标准层构造图比较

仍以某油田断块为例,以距油层顶部约10m的灰质泥岩标准层为准,用20m间距等高线绘制的原有油田构造图,为一向北缓倾的单斜,而以沙三中油层顶面为准,用20m间距等高线绘制的油层微型构造图,在单斜背景上显示断块中部有一小沟槽,两侧各有一小鼻状构造。实践证明在开发后期这些正负相间的微型构造对生产有很大影响,凡位于小鼻状构造的油井都是高产井,凡位于小沟槽中的油井都是低效井。

2.2能对油井生产作出判断或预测

根据某油田的研究结果,储层沉积微相带和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有很大影响。有利的微相带是油井高产的物质基础,中心微相带油层厚度大,原始含油饱和度高,渗透率高,油源充裕,具有高产的可能性,由中心到边缘这些条件逐渐变差,微型构造是控制油井生产的重要因素,仅是相带有利还不够,在油田投入注水开发后,因油水的重力分异,相对凸起的正向微型构造区常为剩余油富集区,相对下凹的负向微型构造区常为高含水区。综合这两项因素可对油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或预测,具体来说在生产中有以下作用:

2.2.1合理确定加密井的井别

在油田开发初期,油水边界线以内的含油区,不论油井钻在何处都能正常生产,只是产量有差别。但在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情况发生变化,油井全产受微相带和微型构造的影响加剧,生产状况有很大差异。某些井产量很高,某些井不能正常生产。根据对前述各油田的研究结果,同一时期投产的加密井,正向微型构造区生产情况最好,斜面微型构造区次之,负向微型构造区最差,后者的产量都仅为前者的1/3。故在确定加密井别时,尽可能把生产井钻在正向微型构造区,把注水井钻在负向微型构造区。斜面微型构造区油井生产变化大,大体上在与中心相带的迭合区生产情况差,宜钻注水井,在过渡带及边缘带内侧的迭合区生产情况较好,宜钻生产井。

2.2.2钻高产加密井

选择正向微型构造与中心微相带的迭合区钻生产井,这类井产量高,含水上升较慢,能保持长期稳产高产。

3结束语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固然有种种复杂情况发生,但另一方面,此时地下地质、油井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均大量积累,是动静结合、精雕细刻、深化认识油层的有利时机,也是开发地质工作者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我们应当把握住它,普遍开展储层沉积相和微型构造研究,全面深化认识油层,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最充分的地质依据,这对节省开发投资和油田增产将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忠义。改善中高含水期后油田开发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10):101-103。

[2]梁颖。东辛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