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踏青游

2019-04-16 00:53星光
新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舞雩曲水流觞宴饮

星光

阴历三月一开始有三个节日: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上巳节、寒食节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后一日,但基本都与清明节时间接近。宋代之后,寒食节吃冷食、扫墓等习俗移到了清明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结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风俗。

三月三上巳节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孔子让弟子各述其志,曾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三月,穿好春装,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吟咏着诗歌回来。孔子立刻大加点赞。

魏晋以后,上巳節改为三月三,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酒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寒食禁火祭先人

寒食节是较古老的节日,流传于中原一带。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民间传说中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但历史学家认为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据《后汉书》说,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寒食节的日期有两种说法,据说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两日之前,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气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这一天吃冷食、祭祀。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代诗人韦庄《长安清明》“内官初赐清明火”,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

一首《枫桥夜泊》名扬海内外,张继还有一首《闾门即事》“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但是因为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这是因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日,节后要起新火,正好是清明。寒食和清明就这样联系起来了。这三个节日日子非常近,都和祭祀有关,逐渐演变,就合而为一了。

到了宋代,清明就不仅是“换火”了,而成为一个欢乐的节日。程颢《郊行即事》:“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但是也有祭扫的活动,“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除了踏青、野餐,还有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射柳(射箭)等一系列活动。南方清明又有蚕花会,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唱戏文等多项活动。

猜你喜欢
舞雩曲水流觞宴饮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鸟鸣
高中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会二首
试论景观艺术的研究与探索
酒中日月
风乎舞雩
读“侍坐”有感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