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共同挑战,中美该存异求同

2019-04-16 09:10冯羽
环球时报 2019-04-16
关键词:詹妮

本报赴美国特派记者 冯羽

国和中国是全球两大经济体,由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分歧以及媒体有意无意的“选择性报道”,长久以来影响到两国国民全面、正确地了解对方和接受彼此的新形象。《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赴美参加一个全球女性创业项目,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一起,近距离与美国各界人士直接交流。我发现,中美两国在很多方面可以“存异求同”:如双方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也在谋求相同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中已采取相似措施。而做到“存异求同”,对中国来说,美国一些成功经验依然值得学习;对美国来说,应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和无知。

中美都在为两性平等、创新创业努力

在此次以“女性”为主题的美国之行前,我以为美国在保障和推动男女平等问题上肯定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各国分享。但没想到的是,在很多场合大家听到不同领域的美国人士都在强调:“美国妇女地位和以前比有所提升,但真正要在职场、商场、政界实现同工同酬,打破职业天花板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

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城一个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晚会上,很多人的主题演讲都在呼吁美国社会真正实现性别平等。一名演讲的女嘉宾将晚会带入高潮,她邀请在场几百人站立起来,高举双拳,集体呼喊“balanceforbetter”(平衡更和谐)。这震撼的场面让我和国际同行者意识到,即使在最发达的美国,女性平等权利也没得到切实保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将一起上下求索。中国作为全球拥有最多女性人口的大国,面临的挑战无疑更严峻,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吸取美国的教训。

据了解,除美国国务院制定鼓励和扶持女性创业的项目外,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包括银行在内的机构也在努力探索针对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多种经济模式。本着“贷款比慈善更能消除贫困”的原则,格莱珉美国银行在北卡夏洛特城有针对女性小微企业和农业项目的小额贷款。据该银行的乌苏拉·拉鲁女士介绍,该银行过去几年帮助了近7000名当地妇女,无一坏账。拉鲁分享“零坏账”的经验在于银行把贷款审批权下放到以社区为单位的街坊邻居手中。邻居们对申请人知根知底,很重视共享并维护社区“信用”,因此,只把贷款放给那些真正合适的人。

在美期间,一场“全球创业峰会”让我仿佛身处中国的某个内地省份。一名来自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成功投行业人士在峰会上发表感言:“当我的乡亲们和我说‘太感谢你能给家乡招商引资,这样我的孩子就不用背井离乡去其他城市谋生了。作为腹地城市的年迈父母,能看到他们在自己身边发展是一种幸福。”和美国一样,在中国,家长们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发展,留在身边呢?

创业峰会期间,与会美国人呼吁和鼓励各领域的创新,这和中国人常谈创新创业真是如出一辙。全美小企业机构负责人琳达女士做了题为《小企业塑造强大美国经济:城市、农村、境外》的主旨发言,她讲到自己创业过程中几次险些破产,而这样的小型创业公司的艰辛历程在中国无疑也屡见不鲜。

美中两大经济体在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维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都成为政府的严峻挑战,两国都面临着找寻新的发展机遇、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之间没有理由不推动良性交

流,相互借力。“全球创业峰会”现场,很多和我交流的美国投资家、企业家都和中国企业有合作或业务往来。即便是在中美贸易谈判的大背景下,他们仍看好两国经贸合作。美国风险投资学院2014年就在中国广州成立分公司,成功接轨中国资本市场。该学院主席费尔费德在峰会上发的名片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费尔费德很肯定地和我说:“中

国有太多机会,美中之间的合作交流肯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是谁都不能忽视的,这一点,美国创业者也清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朝一日能分享中国市场的一杯羹。

“美国民间大使馆”和“地铁之都”上海

当一些美国智库和媒体大谈“中国威胁论”、挑动华盛顿压制“中国发展的神经”时,很多美国普通百姓乐于和中国人友好相处,但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快速发展毫无认识,有的脑子中只有根深蒂固的“美国第一”情结。此次有几位美国地接全程陪同女性创业项目的活动,其中一位是79岁的罗伯特。老先生学识渊博,对美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在华盛顿期间,一次我们乘车经过一家麦当劳餐厅时,隔着车窗,罗伯特自豪地向大家宣布:“女士们,看到了吗?这是我们美国的民间大

使馆。”在大家附和之际,我脱口而出:“麦当劳在中国已被中资公司控股了!”言下之意,美国人民再把它当作“民间大使馆”恐怕不太合适了。罗伯特听后变得沉默,但有意思的是,当几天后我们再次经过堪萨斯城一家麦当劳门店时,罗伯特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再次强调:“啊,看看我们的民间大使馆!”或许,他是忘记或不愿接受一家

标志性美企在中国部分的业务被中资控股这个事实。

像罗伯特这样对中国缺少了解的美国人还有很多。在纽约活动期间,我想趁午休时间去见朋友,就问美国国务院的陪同人员迈克搭乘地铁是否方便。没想到迈克当时的表情和语气都极度夸张:“天哪,你竟然想要尝试坐纽约的地铁,你以前乘过在华盛顿街头,听导游讲美国政治中的“驴象之吗?你知道纽约的地铁争”成了当地一景。      冯羽摄    有多复杂吗?我劝你赶紧放弃这个念头,叫辆

出租车去见朋友吧。”我真想告诉迈克,我生活的中国上海早就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地铁之都”,但美国人绝对不知道这个事实。上海的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交通枢纽站,站内换乘线路即便对中国人来说也是挑战,更不要说外国人了。我几年前在纽约坐过地铁,虽然换乘时有走进迷宫的感觉,但在运能、运程等方面早就被上海超越。我真希望迈克下次来中国时,来感受一下上海的地铁。

媒体信息要对称:“中国到底要哪样”

在夏洛特市,我与5名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员到当地的詹妮家共享晚餐。女主人詹妮一家三口住在2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她还特意请来自己的父母、弟弟、弟媳一起招待我们。席间,大家问詹妮家的房子多少钱。她说:“因房子过去的主人还不起贷款,房子被银行拍卖时我们花40万美元买了下来。”当大家聊起中国房价,听我说“在北上

广深等城市想花两三百万元人民币根本买不到这样的房子”时,詹妮一家和那几名女性成员都大吃一惊。的确,国际社会还无法接受一个已部分富庶、繁华的中国,他们对中国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红高粱》等电影场景中。

詹妮的父亲见多识广,也很善谈。谈到中国时,他很认真地问我:“《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天天讲中国这样、中国那样,我们读者也搞不清楚,你们中国到底要哪样?”我告诉他:“我们只是要和平崛起。你们的媒体有选择性地报道中国,有的还断章取义,其实早就有美国学者把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守成国对一个崛起国压制框架下的舆论政策。”当我向詹妮的父亲推荐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畅销书《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后,他又问:“你们投资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你们的‘一带一路倡议难道不是想要殖民吗?”我告诉他:“中国历史上有过被殖民的切肤之痛,我们谨遵古人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会做那样的事的。”听完我的话,这位老人若有所思,未作评论。我想他需要时间消化这些与以往听到的完全不对称的信息。

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带给美国乃至全球民众的误导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殖民”这个话题。此次美国之行,我们女性创业项目一行23人在美国国务院大楼安检时,因取证、拍照、随身行李安检等原因等候了很长时间,大家都觉得效率太低。候检时,看着前面同行对着镜头采集面部信息,我随口说“bigdata(大数据)”,不曾想,一起排队的来自爱沙尼亚、巴西等国的成员就说:“说起大数据,听说你们中国用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穷人都不能乘飞机和高铁!”当我问她们从哪里听到这样的奇谈怪论时,她们脱口而出“媒体”。在另一座城市,有名美国女企业家还特意私下向我求证:“你们中国真的给人分级,限定出行方式吗?”据了解,她有关中国的信息也大多来自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西方媒体。

美国之行让我反思,中美“存异求同”,中国的声音和信息一定要传递出去。我们的媒体声音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出去,真正能抵达外国公众的眼前、耳中?何时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会第一时间就来听听我们中国人讲的中国故事呢?▲

猜你喜欢
詹妮
感恩笑脸
十张感恩笑脸
十张感恩笑脸
十张感恩笑脸
十张感恩笑脸
感恩笑脸
浪漫是头等大事
生命里最美丽的馈赠
感恩笑脸
詹妮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