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经济何以领跑拉美国家
——智利散记二

2019-04-16 07:57西土瓦
上海质量 2019年3期
关键词:智利经济

◆西土瓦/文

编者按

上一期,我们刊登了《车厘子链接“一带一路”——智利散记一》。本期,我们刊出《智利经济何以领跑拉美国家——智利散记二》,重点介绍智利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尤其是其如何成功跃过人均GDP1050美元至12470美元这个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做法。

早在2011年,智利人均GDP就达到12350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亦称“拉美陷阱”。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智利、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8个拉美国家就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多数在这个“中等收入陷阱”中一停就是40多年,唯有智利成功了。近十年来,智利保持着5%以上的稳定增长率。2017年人均GDP为15346美元,预计2018年超过17000美元,领跑整个拉丁美洲。

智利的繁荣和稳定

在智利小住,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智利是发达国家”。直观体现繁荣和富裕程度的,是满地跑的车中不少是豪车,还有飞驰而过的跑车。住房,很多是依山傍水庭院式的,居住环境真是又美又好。尤其在首都圣地亚哥东区,“占山为王”的豪宅比比皆是。

智利国度“宝剑般狭长”,记者小住的圣地亚哥在智利中部,是夹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海岸山脉之间的一块平原。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为城市戴上了一顶闪闪发光的银冠,马波乔河从城边缓缓流过。市区西部的老城区很平坦,市区东部的新区则山连山,山涧溪水潺潺,依山傍水的庭院,大多建在那里,所以东区也被认为是富人区。当然,这里的房屋、水、电、物业等,要比西区高很多。

生活的便利程度,也是不用说的,与上海差不多。而且提供家庭服务的秘鲁人来了很多,看孩子的、做家务的、打理庭院的、维护游泳池的,应有尽有。记者特地访问了一位园丁。他很年轻,只有22岁,来自秘鲁,家中5个孩子,只有他一人来到智利,说是原来签证很方便,现在严起来了,秘鲁人过来也不容易。他所在的公司,负责职业培训,并且每天会派车接送他去工作。园丁这份工作,他认为不难,因为他8岁就下地干活了,在家乡接受过初中教育。但在记者看来,园丁工作很不简单:剪枝要爬上爬下,还要考虑美观度;除草虽然有除草机,还要负责打扫——草地上往往有主人家的狗屎呢。此外,他每个月的服务量是25~30家!但他乐意地说,钱比秘鲁好赚多了。赚的钱,除了吃饭,都寄回家了。他也有抱怨:智利物价太贵,一顿饭要花好几千比索(1000比索相当于10元)。在秘鲁,1000比索就可以吃到两菜一汤加一罐饮料!

智利人是非常友善的。散步时遇见,虽不认识,也会主动招呼。一开始,记者还不习惯,几次都是人家主动打招呼,也怪不好意思的,于是入乡随俗,主动“奥拉”(西班牙语问好)起来,真是一派祥和,令人愉快。但智利人其实是拘谨的,一般也不会与外人深交,反而是外来的移民之间容易相处。这也可能与智利的人种、传统文化、受教育程度有关。智利人有土著、西班牙后裔、德裔,印欧混血多,德裔占二成。在智利,德裔企业家很多。这些德国人的后代虽然说着西班牙语,但仍保持着祖先的职业道德和风范,在家里说德语。

当然,出了东区往市区西部去,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主动打招呼的少了,路面噪杂多了。顶着大太阳、贴紧车道叫卖饮料的人穿梭在车行道。稀奇的是,会有杂耍的拦车表演要小费,也有直接要钱的,据说大多为外来人口。智利的贫富差距,也是明显的——记者抵达智利那天,就很吃惊:乘车驶出机场不久,就见到了道路不远处山坡上搭建的简易棚户,犹如当年上海的番瓜弄,可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呀!

不过,很快就释然了:因为这样的地方虽有,但真的很少。中低收入者较集中的老城区区,并没有见到棚户区,只是连片的房屋多了一些。比起东区每家每户前花园有游泳池、后花园有停车坪,老城区房屋虽然局促,依旧是美的,带有西班牙殖民时代的痕迹。而且,家家户户窗台鲜花飘逸,门前屋后绿荫婆娑,很多墙面有鲜艳的涂鸦,南美风情卓然。

据了解,智利很早就推出了住房政策。上世纪90年代约有20%的智利人生活在棚户区,如今已减少到0.2%,所以难得一见了。

智利的稳定和繁荣,超市也是很好的体现:本地产的鲜果、海鲜、葡萄酒,自然是又多又好,可是食品、日用消费品等也很丰富,琳琅满目,但绝大部分是进口的,如鞋子、洋伞、玩具、婴儿尿布、肥皂、牙膏、面巾纸、陶瓷盆、玻璃杯、钟、表、箱包、饮料、巧克力、饼干等。茶的品种也不少,印度红茶名目繁多,还有美国的立顿红茶、中国的几个品种的绿茶。当然,还有智利当地的各种花茶。

记者从上海来,也算有点识见,但在一排排、一柜柜、一台台的葡萄酒货架之间,也变得流连忘返起来,品种、类型,实在是太多啦。

智利竞争力强的背后

记者原以为,智利人少地广,资源丰富,致富主要靠资源。尤其是铜,在世界已知的28处大铜矿中,智利占据6处,坐拥世界最大的铜矿化带,占世界总储藏量和总产量1/3以上,居世界首位,且资源质量好、存量大、可采度高。现在才知道,智利资源虽然丰富,比起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智利的资源算是相对贫瘠的。

那么,为何智利经济能领跑拉美呢?智利竞争力强的背后是什么呢?大致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经济自由度高。智利重视自由贸易,与六七十个国家签署了贸易协定,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可以说,智利经济是一种进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的经济。为促进自由贸易,智利早在1980年就把关税降到了10%,现在更低。如与中国,是零关税。繁忙的智利第一大港瓦尔帕莱索,是智利国际贸易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和象征,有“拉美连接世界的桥头堡”之誉。

智利人普遍认同:经济越开放,竞争力就越强。事实也是如此: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全球竞争力年报中,智利在本世纪初位列19,2018年位列35位,虽有所退步,但仍是拉美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二是经济多元化。曾经“靠铜发财”的智利,铜的出口量早在1990年大幅下降,经济领域的很多新产业增长率超过了铜。如增长速度最快的康塞普西翁市,现在是智利第二大城市,是葡萄酒和谷物的贸易中心,工业也发达,有纺织、面粉、制革、玻璃、陶瓷、制糖、钢铁、造纸、炼油等。正因为经济摆脱了“铜依赖”,所以国际铜价跌过多次,却并未对智利经济造成大的影响。

换句话说,智利没有患上“荷兰病”——那种经济靠某一初级产品繁荣的国家。而拉美好几个国家,却没有摆脱资源依赖症。如以石油为经济命脉的委内瑞拉,面对美国冻结其石油公司在美境内的资产和收入等制裁,就很被动。当然,还有其经济政策出现偏差的问题。

三是不主动干预市场。在宏观经济把控上,智利政府通过物价指数来衡量,采用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智利央行不主动干预市场。近10年来,智利通货膨胀率一直控制在4%左右,经济稳定性相当强。

四是制度体系透明度高。在最近公布的“2018年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中,智利在180个参与评比国家中列27位。

智利对外资投资只有三项基本原则:无歧视原则、非自由裁量程序、经济自由原则。智利通常不做政府间投资协议,每个项目都要公开招标。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太适应这种市场经济规则,仍比较习惯由政府来推动大项目签约、融资等,这也是中国对智利直接投资较少的重要原因。

智利对私产的保护、养老金的改革,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参照的就是智利的做法。

总而言之,智利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在2012年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 智利排名拉美第一。在2018年11月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智利排名拉美第二。报告认为,智利总体表现稳定,在开办企业(平均用时6天)和执行合同方面尤为突出。

此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拉加地区的18个国家中,智利的贫困率最低,为13.7%。这也说明,智利贫富差距,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智利9.11”和“智利奇迹”

智利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上领跑拉美国家,与记者听闻的两个故事很有关系,那就是“智利9.11”事件和“智利奇迹”的故事。

“智利9.11”事件发生在1973年9月11日的智利总统府。总统府也叫拉莫内达宫,在圣地亚哥著名景点武器广场上。那是一幢灰白色的建筑物,是西班牙殖民者18世纪在智利兴建的最大建筑,原为一座造币厂。

这里简述一下智利历史:智利16世纪前属印加帝国;1541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获自治;1818年2月12日独立为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智利9.11”事件发生的1973年,是阿连德总统当政的时代。

阿连德总统是左翼社会党议员,曾三次竞选总统未果。第四次竞选他所在的社会党与共产党、激进党组成了“人民团结阵线”,以微弱多数票当选。上台后,他推行了激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包括:以35%~40%幅度涨了所有工人的工资,将铜矿、银行全部收归国有,将土地没收后分给农民等。改革后第一年的效果很好:失业率降到了3.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了20%以下,GDP增长率达到了8.6%。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问题纷至沓来,包括:国际铜价走低,铜矿效益差了;没收的土地,演变成“农民说了算”了;工人罢工要求涨薪,变成非法占领工厂了;商品匮乏黑市猖獗,妇女上街“空锅游行”了……1972年10月,全国大罢工开始了。1973年9月,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381%。

内外交困中,授意军队出面恢复宪政的呼声多了。“智利9.11”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

那天清晨,智利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联合空军司令,发动了政变。当天凌晨,军队开进圣地亚哥市区,迅速占领广播电台等要害部门。当时军方提出,愿意提供了一架飞机送阿连德出国,但阿连德表示:“我决不辞职。我将用一切方式进行抗争,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中午,空军轰炸总统府。傍晚,拉莫内达宫被攻陷。阿连德之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杀,另一说是被杀。现在的结论是自杀。

30多年过去,当年被轰炸得千疮百孔的总统府,已看不出任何暴力痕迹。唯见总统府门前,伫立着阿连德总统的铜像。那是1990年军人统治结束、恢复代议制民主时,支持者为阿连德举行隆重葬礼时铸造的。

“智利9.11”事件后,军人当政。那位当政的皮诺切特将军,后来极具争议。他采用高压统治,关押和清除不同政见者,被视为独裁者。但他启用了芝加哥学派搞自由市场经济,智利经济出现了奇迹,又让人觉得功劳很大。

皮诺切特推行市场经济的三大改革目标是:经济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通货膨胀。皮诺切特声称,他最终目的“不是要把智利变成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而是要把它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家”。

这场改革,推手就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早年支持凯恩斯主义,中晚年转向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被称为芝加哥经济学派。受教于他的智利“芝加哥弟子”则具体推行了这场变革。

“芝加哥弟子”拿出一项500页的国家变革计划,包括:压缩财政赤字、放开价格管制、实施贸易自由化、加强自由竞争的保护、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等。智利除了保留铜矿、石油、自来水等国有外,其他都私营化了。

1975年,弗里德曼曾到智利,受到了摇滚明星般的欢迎。当时他建议:经济改革不要拖泥带水延缓时间,而应大刀阔斧。譬如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放开物价,取消关税保护,吸引外国资本注入,刺激本国工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向死而生”,即“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实行的头一年,智利“休克”了:国民经济总值下降了15%,失业率从阿连德时代的3%飙升至20%。第二年,经济触底反弹。此后6年,GDP增长分别为3.5%、9.9%、8.2%、8.3%、7.9%、6.2%。1981年,智利通货膨胀率降到10%以下。

人们也将此视为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实验,1976年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的几任智利总统,坚持了亲市场化的政策。在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智利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40%下降到20%。

如今,智利已经成为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智利经济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越了墨西哥、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国,被称为拉美治理得最好的国家。

猜你喜欢
智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投资拉美“门户”——智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欢迎回家
SQM拟在智利投资5.25亿美元提高锂产能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2014年智利外海东部海域智利竹筴鱼CPUE的时空分布
智利铜矿还能开发1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