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德军
去年七月,我们自驾去了国酒之都贵州茅台镇。入住一家酒店后,自然要品尝这遐迩闻名的茅台酒。茅台镇上沿街都是各酒厂的门市部,货比三家后,选中一款茅台老酒。次日与销售经理攀谈,想多买些茅台老酒带回去,可否允许我们参观一下酒厂?也顺便让我们增长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经理电话请示老板,老板表示欢迎我们前去参观。
赤水河边,背山面水,风景甚好。远处红色的丘陵山峦,在时隐时现的绿色植被下绵延起伏。老板七十岁上下,红光满面,精神饱满,带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的酿造工艺和存有几百吨老酒的窖藏。并详细介绍道:“端午踩曲,重阳下沙,茅台酒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临参观结束时,忽见车间旁边的屋中摆放着两口寿材(即人活着时便做好的棺材)。它的出现使我们一下愣在那儿,老板笑着解释道:“这在你们那儿,现在大概不会有了,但我們土家族还是允许的。”
木质棺材,在中国丧葬史上存在了四五千年。考古学家曾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发现一处四千多年前用胡杨木制成的千棺族群古墓葬。1979年,高邮天山汉墓发掘出西汉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大墓。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考古还发现有葬于山体悬崖峭壁上的若干木质古悬棺。
笔者所生活的扬州江都一带,“文革”前,葬制都采用木棺土葬。每一集镇都有大大小小的棺材店,价格高、中、低档不等。棺木的用料种类有金丝楠木、柏木、杉木,还有槐树、柳树、杨树等。金丝楠木和柏木,是旧时帝王与富豪们所用,这类木质紧密,防虫蛀,耐腐蚀。黄肠题凑全部采用黄色的柏木心削成大方块,垒成框形寢椁,故称为黄肠。平民百姓大多采用普通木料,最差的棺木是杨树薄皮材,既惹虫蚁又易腐烂。
棺材所用材料的大小差别也很大,若木料特大,锯一块板下来说不定就够做一块整侧板了,不过这是很少见的。棺材六个面,底板、盖板、两边侧板加前后站板。每个面用两块板拼起来够用就很好了,正常的每个面用三块板,故行内又称棺材为“十八块”。比如师傅背着木工家伙出门,熟人问“今天出门打什么家具?”师傅答:“十八块。”人家就知道是什么了,若是答曰“做棺材”,总让人觉得说也不吉利,听也不吉利。当然有些木料小,做一副棺材,说不定要用几十块板呢。
棺木用料的厚度也不一样,有钱人家甚至用七八寸厚的木料。记得有一篇资料介绍:华东野战军当年全歼国民党74师,师长自杀身亡。华野司令部从人道主义出发,花费了四百大洋,从蒙阴当地一个老财主手上,买下了一副上好的楠木寿材,将师长张灵甫入殓。试想当时的四百大洋该是怎样一笔巨资?这具棺材除了木质好,木板厚度少说也有七八寸吧?而穷苦人家用一寸厚的薄皮板也就凑合了。
形状亦有不同。用厚料制作,师傅使出本领,把棺材做成浑圆状,特别是盖板头部尤为讲究艺术形态。从前面看,要好似一锭大元宝。抬在路上走,过路人也不避讳,观看时还一边叨叨:“棺材棺材,有官又有财,今天沾沾福气呢。”若是遇到那种薄皮材,活像个又瘦又长的木箱子,赶紧避开:“快躲穷气,快躲穷气。”
家庭情况比较好的或子孙孝顺,择机请木工师傅上门做寿材。师傅一般要带两个徒弟来,一个人做不起来。徒弟当下手,把大木头斜竖成45度角,用木棍扎成三角架支起来,大徒弟站在大凳上面,小徒弟坐在下面,两人拉大锯,把圆木段锯割成一片片的厚木板。做寿材和裁缝做衣裳差不多的意思,讲求合身得体,出入不能大。师傅当然不好拿尺子为东家量尺寸,但有经验的师傅会柱根丈杆(丈杆是一根六尺高、二寸见方的木尺,上有尺、寸、分的刻度线),另一只手上握个烟袋,走到东家面前唱个诺:“劳驾,借个火!”东家连忙为他点火,此时师傅用眼睛瞄一下立在东家面前那根丈杆上的刻度线,于是身高尺寸便记了下来。依据这尺寸放线下料,刨木皮、打眼、投榫。一天忙下来,师徒三人便将像模像样的寿材做好了。有人家寿材放了几十年才用上,农村还有个歇后语:抓周做棺材———早办前程。
后来这项技术随着殡葬改革而逐渐失传了。1985年,开国上将许世友逝世,中央军委尊重他的遗愿,批准木棺土葬。南京军区后勤部家具厂承担了棺木制作任务,成品出来几次,怎么看都不像个棺材,治丧委员会不满意,后来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老师傅,赶过来制作时,技术处请他先画个图纸,他回答:“不需要这个。”拿出自带的墨兜放线、画线,指挥下料、凿眼、制榫、打磨,因为使用了木工机械,只用了大半天时间,一副不用一根铁钉、严丝合缝、威武大气的卯榫结构棺木就制成了。
参观制酒工艺而意外看到了久违的寿材,因而扯出了这个话题。不过笔者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对传统丧葬制度进行改革,无疑是英明正确之举,不仅保护了大量的土地,节约了若干木材,而且推行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殡葬理念。相信少数民族地区,也会有一天要进行这项制度改革的。
(责编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