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团是日本最简单也最普遍的食物,但在这样朴素简单的食物中,反倒能窥见一些料理人的执着。在电影《海鸥食堂》中,幸惠在芬兰赫尔辛基开了一家海鸥食堂,她把饭团视为食堂的招牌。她做饭团,坚持用日本传统的“梅干、鲣鱼、鲑鱼”来当做馅料,因为她相信“这才是日本饭团,不管在哪里,都是这样”。幸惠拒绝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而用驯鹿肉和龙蝦来当饭团的馅料,那不是日本的味道。
食物能化解乡愁,当在异乡的旅人重温家乡熟悉的味道时,或许漂泊的身心能够得到一些慰藉。如果说日本旅人怀念的乡味,那应该就是稻香四溢的米饭和一碗热乎乎的味增汤。稻米是日本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他们钟爱稻米,并创造出了独特的稻米饮食文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饭团和寿司。
饭团是最简单的一种便当,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屯食,它制作方便、也便于携带,是当时贵族们在户外游玩时最喜欢带的一种食物。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在蒸熟的米饭中央放进一些梅干、鱼肉、鱼子酱之类的食材,握成三角形或圆型,再用海苔把饭团包起来,一个饭团就完成了。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捏制饭团前要先用水把手掌打湿,这样米饭就不会粘在手上,而且饭团必须要趁着米饭还热乎的时候捏,否则难以成团。在《海鸥食堂》中,幸惠坚持用的梅干、鲑鱼、鲣鱼这三种食材是最经典的材料,倾奇者餐厅的主厨板桥直之解释说,这三种食材含盐量高,水分少,易保存,这也是它们经典的原因之一。最初饭团就是外出游玩时的便利食品,易储存是最主要的特点。做饭团的米最好选用新米,这样做出来的饭团水分充足,口感会更黏糯,更有嚼劲。由饭团引申出的还有日本饭团文化,因为外国人很难接受并吃掉别人不戴手套捏制的饭团,但日本人可以毫不犹豫并且享受地吃下。在日本一所大学任职的教授布莱思.巴卡格尼夫把这归功于“日本是一个由一定的信赖关系组成的社会,就如同对为我们做饭团的人深信不疑一样。”不仅如此,饭团是一种家常料理,每个人的童年应该都少不了父母长辈为自己亲手准备的饭团,因此手握饭团还能传递亲情的温度,当在异乡的游子吃到久违的手握饭团时,游荡的心也会再次找回踏实与安稳的状态。
寿司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张世界名片,它结合了日本最典型的两种食材,稻米和海鲜。制作寿司的大米,一般会选用新泻县鱼沼地区产的越光大米。大米蒸熟后,加入少量醋,趁热拌入,同时扇风,这样会让饭粒更加有光泽感,醋的香味也会散发出来。当米饭温度降至室温后,再移入木盆中,盖上湿纱布以防水分流失。根据板桥直之的建议,做寿司蒸出来的米饭,水分需要比用来做饭团的米饭少一些,这样米饭硬一些,寿司会更加美味。至此,米饭的部分准备结束,至于如何处理海鲜、握寿司,又是一门学问。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从蒸米的压力、醋米的温度、腌鱼的时间、给章鱼按摩的力度、切片的厚度……每一项都有讲究,这是日本的职人精神。
“要将素材中的魅力挖掘出来,并不是是通过调味品来强硬地改变它的味道,而应该考虑怎样体现它的原味。总觉得这跟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些相似。”
板桥直之也擅长制作寿司,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三文鱼子牛肉卷寿司,和普通的三文鱼子寿司不同,他用生牛肉代替了海苔包裹住米饭,日料和西餐的融合别具一格。和幸惠恰恰相反,板桥直之热衷于日本创意料理,将法餐、意餐融入日料,改良成适合亚洲人的口味,但对于日料的创新,他表示一定要保持它原本的精髓不变,比如说寿司和饭团,对于大米的选择和处理相当重要,食材也不可忽视,既不能让食材掩盖米饭的香味,也不能让米饭影响食材的表现,食材与米饭之间一定要相得益彰。《一食入魂》的作家小山薰堂认为和食唯一不变的精神就是“素材主义”,素材即食材,它才是最重要的,他说,“要将素材中的魅力挖掘出来,并不是通过调味品来强硬地改变它的味道,而应该考虑怎样体现它的原味。总觉得这跟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些相似。”
美食并非对外表和味道的追逐,而是对食物本身的尊重。稻米虽然只是一种朴素纯粹的材料,但经过认真的料理后,即便没有山珍海味的辅佐,它也能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不必担心它过于平凡普通而没有出头之日,也不必为了招揽客人费尽心思让稻米改头换面,相信在赫尔辛基静静地开着的海鸥食堂,某天也能靠着一个饭团治愈某个推门而入的日本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