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任瑞婧 姜向阳
【摘要】王学仲是中国著名艺术家,他在书法、绘画、文学等多门领域中都展现出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王学仲曾在《我的艺术信仰》中提到了“一重:重气质性灵”;“二言:东学西渐,欧风汉骨”;“三于:坚于志,苦于艺,恒于心”;“四我: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五象: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其中“四我精神”最能体现王学仲的画学思想,也被王学仲称为“画魂”,反映了王学仲在艺术上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王学仲;花鸟画;艺术创作思想;四我精神
王学仲在《招我画魂》中分别阐释了“四我精神”指代的“四种魂魄”,首先是“国魂”,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有着其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各类不同形式的艺术都深刻地烙印着中国数千年来日积月累而产生的人民生活经验与聪明智慧,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陶瓷、丝绸、雕刻等艺术一直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接着是“民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艺术创作中注重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再者是“时魂”,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是时代文化的提炼概括,笔墨当随时代也是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时代性的重要性,即在艺术创作中反映出作品的时代精神,充分满足大众群体对艺术作品时代审美的需求。“我魂”是在满足上述“三魂”的基础上,尽力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与其他“三魂”融合汇聚,共同完成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文化盛宴。
一、“四我精神”之“扬我国风”
王学仲的“四我精神”排第一位的是“扬我国风”,“国风”是指“中国风尚、中国风气”,他的绘画弘扬的“国风”是想从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环境中突显中国画的“中国风尚和中国风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中国画也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环境中产生出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笔、墨、纸、砚”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书法艺术和中国画的创作方式和材质代表着中国文化风尚。此外,中国文人墨客满腹经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们将文人精神通过书画和绘画与诗词歌赋结合的表现方式再现了东方的审美趣味,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思想观念也通过笔与墨、墨与水、水与纸之间的接触得到完美的展现,蕴含在中国画中的意境与意蕴因此应运而生,这些都体现着中国画的“国之风尚”,王学仲再现的“国风”除了在以上提到之处有所显现,更多的是表现于其绘画中的构思立意以及所描绘之物指代的“国风精神”。如《群狮图》(图1)这幅作品描绘野外风中站立的狮群,这些狮子仿佛刚刚从沉睡中醒来,随时以警惕的状态与外界进行着互动。此时王学仲笔下的雄狮代表了正在崛起的中国人,他想借此画隐喻中国人已不再是沉睡之狮,画面中的狮子浑身充满力量,表明中国不允许被其他群体侵犯,这反映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与自强不息的国之风尚。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的艺术也应该像雄狮一般屹立山巅,我们不能随时代变迁摒弃老祖宗流传给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在顺应时代变迁的同时永不忘“本”,根系祖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王学仲提倡的“扬我国风”是将中国绘画艺术放在世界文化艺术的舞台上进行审视与创作,中国画作为中国本土化艺术语境中产生的表现形式,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都应该呈现出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这样才能突显出中国绘画与其他国度绘画的不同,尽显“国风”之自信。
二、“四我精神”之“励我民魂”
王学仲的“励我民魂”强调在艺术作品中要表现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彰显一是由艺术作品内容决定,二是由艺术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来确立。艺术家表现傲雪风霜的梅花其实是想表现文人高尚的艺术品性,这样一来中国画在内涵上就多出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环境才能了解艺术家所创作题材的文化内涵,中国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烘托表现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方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
中国人常常将自然界中的景物赋予高尚精神,“岁寒三友”中的苍松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常被文人墨客用来歌颂和赞誉。《松泉》(图2)这幅作品细致地刻画了一株松树顺势向上生长的形象,画面中的松树一直延伸至画面右方,苍翠秀绿足见松树姿态。王学仲先生借松树顽强挺拔的生命力表达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内涵。托物言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中国人的民族审美特性。艺术创作中民族特性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歌颂,也是中国绘画个性与特色的书写,中国画中“诗、书、画、印”的结合,画面意境的营造都是中国专属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之所在,绘画作品的民族精神突显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呼吁民众、激励国人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激励民族魂魄生生不息屹立在世界文化丛林。花鸟画作品的民族特性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才得以实现的,梅兰竹菊的文化内涵、形象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励我民魂”需要观赏者拥有一个体系完整的传统文化基奠,才能产生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三、“四我精神”之“求我时尚”
“求我时尚”主要体现了王学仲对于中国画“时代性”的理解。王学仲曾尝试过用不同的色彩表现绘画中所描绘对象的不同肌理,如《鹰扬沧海》(图3)中海水的处理方式。王学仲对中国绘画色彩的传承与创新也有自己的见解,在《鹰扬沧海》《青海鳥岛》《紫藤》《春满人间》《荷塘蛙股》等花鸟画艺术创作中大胆用色,尤其是在邻近色的把握上还原了所绘对象自然色彩质感,一改中国花鸟画中以墨色为主要色彩的传统惯例。王学仲的“时尚精神”蕴含在其创作技法、色彩表现、构图布局与立意构思等不同的层面,这些方面的创新与时尚让人们看到了他丰富的艺术思想与活跃的艺术思维,为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
王学仲对“四我精神”中“时尚”的理解还体现在了艺术作品中的其他方面。他的《鹰扬沧海》这幅作品于2017年8月在山东美术馆展出,最早笔者是在画册中见到此幅作品,当时就觉得此幅作品整体画面呈现明快简洁、节奏韵律欢快等特点。但是当笔者观看了在山东美术馆展出的《鹰扬沧海》原作时,瞬间被画面中描绘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海上矫健飞扬的雄鹰所震撼,这幅作品尺寸相当之大,在现场观看此作品时深深感受到王先生笔下大海的波澜壮阔与欢快纯净,先生的“时尚表现”就是对大海激扬起白色浪花时瞬间的场景再现,作品中除大海与雄鹰外没有添加其他表现对象就是为了突出大海的宽广与壮阔,画面中的海浪夹杂着蓝色、白色、重墨色与淡墨色,笔意松动灵活较为真实表现出浪花的形态特征。王学仲在这幅作品中画面内容的选取、画幅尺寸的确立、画面颜色的变化等都能反映其对“求我时尚”中“时尚内涵”的诠释。
四、“四我精神”之“写我怀抱”
“写我怀抱”是王学仲“四我精神”中最后强调的内容,这也说明了他的艺术创作的“个性特色”的表现是在“扬我国风”与“励我民魂”的基础上的。他首先强调的是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这两点着重强调了王学仲对于“家国思想”的认识高度。艺术作品首先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精神,然后才是个人情怀与个性思想。王学仲在花鸟画艺术作品中所倡导的“写我怀抱”是其人格魅力的艺术化表现,通过花鸟画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再现了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的画面场景,然而这些画面又不仅仅像照相机那样完全地记录着自然界所发生的事情,画面中表现对象的动作神情再加上先生在画面上的题跋将艺术家心中所思所想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画面形成的寓意与警示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观者联想画面之外的事情,思考一些与自己相关的内容。王学仲的“写我怀抱”基于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以巧妙的“隐喻”手法与观者产生共鸣,既能让人们欣赏到画面中的趣味性还能启发人们关于社会生活的思考。
王学仲的花鸟画艺术作品中鞭辟入里的思想内涵与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结合总能给予人们深刻的思想启迪。《未留绝技》(图4)这幅作品的创作立意虽源自一则寓言故事,但是表现的思想内涵却与这则故事所描述的道理相反。寓言故事是讲一只老虎跟随一只猫学习本领,猫教会了老虎很多的生存技巧和本领之后心里突然感到担心,猫担心老虎学会了它所有的本领之后会把它吃掉,结果猫唯独没有教会老虎上树的本领,因此猫由于这项特殊的本领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王学仲的作品《未留绝技》一改寓言故事中的内容,把一只身形矫健的老虎画在了一棵树上,这显然使这幅作品的立意变得生动有趣,画中的猫把自己上树的本领也传授给了老虎可谓是倾囊相授、未留绝技。深入了解王学仲创作此作品的立意,其实不难发现他是想歌颂这只猫的无私与伟大,表现了这只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传授技艺给老虎,这种毫无保留的心态和品质是值得称赞的。王学仲将“写我怀抱”当成绘画创作中的“个性标杆”以巧妙别致的构思立意与简洁明快的手法表现出来,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也是“个性魅力”与“思想精神”的高度统一,所以王学仲的花鸟画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结语
王学仲在花鸟画艺术创作上的高超造诣在创作精神上得到了升华,他提出的“四我精神”是其艺术创作的精神之所在。“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涵盖着王学仲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的高度赞扬,这些都在王学仲的花鸟画艺术作品中得到精准透彻的体现,他的花鸟画已突破了文人墨客生活之余的玩赏趣味和抒发胸中臆气的层面,他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来展现时代中的花鸟画艺术精神和中国的花鸟画艺术精神。这种精神与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时空上得到呼应。王学仲的花鸟画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创新与传承的发展关系依然可以运用于当代花鸟画艺术创作之中,也只有将“扬我国风,励我民魂”与“求我时尚,写我怀抱”紧密结合才能创作出既能代表民族文化也能彰显个性精神的卓越艺术作品。
注释:
*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參考文献
[1]王学仲.王学仲美术论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彭庆涛,孙国喜.黾学大观——解读王学仲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张寒朗.王学仲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