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实在古代也有扶贫,而且许多扶贫做法非常巧妙独到,今天读来也令人很受启发。
常家:劳动扶贫
1877年,山西持续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灾民们吃草根、树皮、泥土,甚至出现了吃尸体的惨象。
这时,山西省榆次县车辋村的茶商常家,却出人意料地拿出3万两白银,在村里建造了一座十分精美的戏楼。常家为何在灾年建造这样一座豪华的戏楼呢?原来,常家是在用这种方式含蓄地救助本乡灾民。尽管不幸遇上灾荒,但是许多乡亲还是觉得领取富人的施舍没有尊严。常家对此心知肚明,为了让乡亲们有尊严地接受帮助,便想出建造戏楼的办法:让那些挨饿的乡亲能够带着尊严咽下用劳动换来的每一口饭。常家规定,任何人只要能搬动一块砖头,便可以在施工现场吃三餐饭。大灾从1877年开始,到1880年结束,持续了三年多,常家的戏台也建造了三年多。
王羲之:“广告”扶贫
如今,名人代言广告已成为常态,可是也许大家不知道,古时候就有名人代言“广告”,不过他们是为了扶贫才这么做的。
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个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但是半天也没卖出去一把。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既没画也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虽然不认识王羲之,但见他这样热心,还是把竹扇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随后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结果一篮子竹扇被一抢而空。
梅国桢:“执法”扶贫
明代名臣梅国桢是一位颇具谋略的官员。据冯梦龙《智囊全集》记载:当时固安县多宦官,这些宦官在县里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固安的地方官不敢过问。梅国桢任固安知县时,一天有个宦官送给梅国桢一对猪蹄,想要梅国桢为他讨债。梅国祯知道这两年乡下收成不好,百姓生活很苦,就想了一个办法帮助百姓。
梅国桢命人烹饪猪蹄,设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钱的百姓叫来官府,斥责他们欠钱不还。百姓纷纷哭诉自己生活贫困,梅国桢故意大声怒骂道:“宦官大人好心借钱给你们,你们竟敢哭穷赖债,今天你们一定要还清所有债务,否则我就打死你们。”百姓哭着离去。
一旁的宦官看到这些人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哭得可怜巴巴,不免有些心软。梅国桢察觉到宦官态度软化了,就把欠钱的百姓叫了回来,皱着眉说:“为了偿清债务,只有卖掉你们的妻儿来还钱,但我也不忍心让你们亲人骤然分离,所以特别再宽限一天,今夜就与妻儿诀别吧。”百姓听了,忍不住失声痛哭。
梅国桢的“加温”果然有效,良心未泯的宦官看到百姓的穷苦状况,当场打消了讨债的念头,并且把借条都撕毁了。从此,其他宦官讨债时也从宽处理。
邓钟岳:“文化”扶贫
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1726年(雍正四年),邓钟岳出任江苏学政,一次在南京主持院试的过程中,发现有位姓史的童生,40多岁了,在履历表上“祖父”后填着“史可法”三字,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传说中史可法全家殉难,已经无后,怎么又冒出个孙子来?
邓钟岳便找史童生询问情况。史童生说,他的确是史可法的亲孙子。当年史可法在扬州抗清时,将家小安顿在金陵。史可法兵败殉国后,家属或自杀或被杀,只有一个怀孕的妾室幸免于难,战乱后生了个儿子,这才有了他。邓钟岳又向当地老秀才做了广泛的调查,大家都确认情况属实,邓钟岳便有心照顾这位贫困的忠良之后。
虽然史童生试卷答得并不好,经过再三考虑,邓钟岳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并向考生们解释道:“这个人不能单看文章。”意思是这是名人之后、英雄之后。史童生因而获得秀才资格,可以领取一定的生活补贴,其家境也因此得到改善。
曹雪芹:风筝扶贫
曹雪芹心灵手巧,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而且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
有一年临近年关,曹雪芹的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这个于景廉是江宁人,当兵時脚部曾受伤。他旅居京师,家里人口多,仅靠画画为业,难以养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诉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曹雪芹听后很难过,尽管自顾不暇,还想要帮助这位朋友。
二人交谈中于景廉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便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后来,于景廉向他道谢,说风筝已高价售空。
通过这件事,曹雪芹想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呢?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
就这样,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之余,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