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摘要:大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历史,为边塞诗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大同边塞诗歌既具有边塞诗歌的普遍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它们真切而动人,富有充沛的感情;风雷之气与柔和之美兼具;含蓄蕴藉;简洁有力。
关键词:边塞诗歌 风雷之气 真切动人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有上千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发生在这里。著名的白登之围、土木堡之战、平型关大捷等等,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战火的痕迹。大同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界的地方,又经历了频繁战争的洗礼,为边塞诗词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边塞诗词,多以战争、行军、羁旅为主要反映内容。纵观大同边塞诗词,有的歌颂爱国将士,对卫青、霍去病、李牧、李广等名将进行颂扬;有的歌咏边塞风光,反映了当时的边塞风物;有的诉说战争无情,征人思妇家庭破碎的悲伤。多样化的内容,结合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词。诗歌具有的昂扬斗志和乐观积极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大同边塞诗,既具有边塞诗歌的普遍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或雄浑或婉转,或高亢或悲怆,或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为我们奏响了大同的边塞之歌。本文从以下四个特点,来解析大同边塞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真切动人、感情充沛
东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曰: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这是首乐府古题。长城窟,在白道泉附近,今大同北面。这首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8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开篇营造了一种凄冷、悲怆的氛围。作者是被征来修筑长城的杂役,想念家人,表达了自己回家的想法后,遭到官吏的斥责。作者内心是抗拒的,他觉得男人应该死在战场上为国争光,怎么能在这里消耗青春,使得光阴溜走而无所为呢?第二部分是9-12句。“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这四句是过渡句。长城蜿蜒曲折,三千里连绵不绝。边地的汉子挥洒血汗筑造长城,家里只剩下可怜的妻子。第三部分是13-28句。这一部分写作者与妻子的书信对话。作者担心自己再也回不去,便劝妻子改嫁,另寻幸福。尽管如此,妻子仍然对他不离不弃。“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结发夫妻,心意相通。丈夫在边地受苦,妻子不愿独自求得保全。
此诗全篇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士卒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士卒和官吏的对话,揭示了边地服役生活的困苦艰辛;士卒和妻子的书信表现了修筑长城对普通民众家庭的消极影响。在这样艰难而无望的环境下,更加烘托了夫妻之间忍辱与共,不轻言放弃的深厚情感。
大同边塞诗词,多以战争为主题,其中表达的情感多样。有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如“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男儿和惜死,破胆与君尝”“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有对战火无情、将士死难的同情,如“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有抒写边地苦寒,生活艰辛的悲凉之情,如“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路行沙不绝,风与雪兼来”等等。这些诗歌情感充沛,毫无忸怩作态、无病呻吟之嫌。真切的情感,赋予了诗歌动人至深的力量。
二、既有风雷之气,又具柔和之美
大同邊塞诗词,融合了力量美与柔和美。以杜甫《后出塞其二》为例:“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军队出征之景象。全诗分为三部分,四句为一部分。第一部分点明行军一天,日暮时分进驻。落日熔金,为军队的大旗涂上了辉煌的色彩。马嘶鸣,风萧萧,二者互为映衬,渲染出一派宏伟、阔大之景。第二部分抒写了军队宿营于沙地的庄严之景象。“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这支军队整齐划一,壮阔排列。“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一轮明月在天,夜晚肃穆而静寂。军令森严,悄然无声。最后一部分,以“悲笳”数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以动衬静,更见军队的秩序井然,统帅的治军有方。全诗层次分明,有声有色,动静结合。风格沉郁而肃穆、庄严而阔大。“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境界开阔,极具力量美感。
边塞生活艰苦,将士们在打仗之余,心里多牵挂千里之外的家人。所谓“铁骨柔情”,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思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国的柔婉感情。这些诗词具有柔和的美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死难将士的哀悼。
以明顾炎武《塞下曲》为例:“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这是一首怀念故国、遣悼死难将士的诗。“纥干山”在山西省大同市东。顾炎武是一位易代诗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大量的明代戍边将士为国捐躯。“赵信城”和“纥干山”都属于边地。冰雪消融,春天来临,雀儿欢叫,似乎在欢迎这美好的春天。诗人在边地看到了春的信息,忽而想到三月的江南,肯定也开始草长莺飞,一派繁荣。但是,死难的将士们却再也回不了家,成了父母妻儿梦里的人。塞下风景青葱,却浸透了作者的愁思。故国已成梦,梦里人难寻。全诗笔触柔婉,有着淡淡的惆怅和悲伤。
三、含蓄蕴藉、简洁有力
大同边塞诗词,意义深刻、内涵丰富,在有限的诗句中表达无限的意义。其中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词,表达利落,简洁有力度。
明朝朱雨山的《秋暮登高有怀》曰:“露冷天高万里秋,孤城独坐对山楼。寒塘四野飞凫雁,旭日千村散马牛。紫塞尚留秦雉堞,白登谁益汉戈矛?云中自古边垣极,夜夜清笳瀚海头。”
这首诗是作者秋天登上白登山(今大同城东)后所感。前四句对白登山的秋色进行了描写。天高云淡露色冷,秋来寒塘四面静。诗人登高独坐,看到孤城千村,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凫雁飞于寒塘之上,马牛也相继踏上了归家之路。后四句借景抒情。“紫塞尚留秦雉堞,白登谁益汉戈矛?”“紫塞”指的是长城,大同境内有多处明长城的遗址。“白登”引自白登之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白登山被围。后听从陈平的离间计,才得以突围。历史的烟云已散去,只留下凄清的胡笳声响彻边地。
整首诗是一种冷色调,天高云淡,露色冷清,一座孤城,胡笳声声。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回忆起秦汉时期的历史,更添落寞孤清之感。情和景达到了高度的相融。以景色引出史思,将情感作为景的底色。
再来看一首《度关山》,出自南朝张正见之手:“关山度晓月,剑客远从征。云中出迥阵,天外落奇兵。轮摧堰去节,树倒碍悬旌。沙扬折坂暗,云积榆溪明。马倦时衔草,人疲屡看城。寒陇胡笳澀,空林汉鼓鸣。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
这是一首行军诗,动词非常出彩。总领全文的是一个“度”字,行军度关山。这支兵马自云中而“出”,像天外“落”下的奇兵。一“出”一“落”,足见其气势逼人。轮“摧”、树“倒”导致符节被“堰”(停止)、旗帜被“碍”(阻碍)。表达非常利落。马“衔草”、人“看城”,可见车马劳顿之苦。尤其是最后一句中“切”字,看似平常的字,用在这里,似乎有切肤之痛,悲切无比。胡笳声、汉鼓声、水呜咽声,一并切断了肝肠,让闻者落泪。
还有很多诗歌,有的善于用意象、意境来渲染情感,如“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以阴山晦雪、荒松寒风烘托悲凉之隋;“平沙细草三千里,一笛西风人断肠”,以平沙细草、笛声西风来表达塞外之荒寒;“塞垣可是秋寒早,一夜清霜满镜中”,以秋夜清寒、露水为霜来引出思妇之心伤,等等。有的诗句的诗眼看似很普通,却把整个境界都点亮了,如“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中的“暗”和“塞”,阻隔性强,给人一种行路难的感受;“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中的“吹”和“嘶”,力度十足,简约恰当;“南关一片无私月,照遍虞廷十二州”,一片月、十二州,似对非对,意境深幽。
综上所述,大同边塞诗异彩纷呈,内容丰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真切中情感涌动,兼具风雷之气与柔婉之美,含蓄隽永,诗眼传神。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被诗歌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所打动,也叹服于诗歌多样的艺术形式。透过这些诗歌,我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感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更为直观化、细节化的大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