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源祯
(宁德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当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要求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其中,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丰富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而且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群文阅读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笔者认为,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它关乎文群的整合。如何整合则体现教师的课程智慧。因为整合选文往往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找到不同文本间的连接点以便确定议题。其中,以选文标题为抓手的异篇同构法是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的群文整合法。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中,依托教材,整合选文,至关重要。特级教师蒋军晶说:“群文阅读,第一层级是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或课内多篇阅读教学为代表。”[2]而笔者实践的异篇同构法是以选文标题为抓手,围绕标题设置几个问题,并将设问相同的课文整合为一组选文,进行群文阅读。高中语文异篇同构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钱梦龙说:“在我心中,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就是教学生读书并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异篇同构法强调在整合群文中比较阅读,提炼出共性的读法,即引导学生学会以选文标题为抓手,进行设问,学会用几个问题,解读一组选文。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上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方法。
现代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考验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习惯于一篇一篇地精讲细读,而不注重读法的引导。正如首都师范大学蔡可教授分析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读书方法引导缺失,教学几乎都是精读精讲……阅读量过小,缺少长文章及有难度挑战的阅读……”[3]故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提倡以标题为抓手的异篇同构法群文阅读势在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文本的阅读”,而是“用教材教阅读”。用教材,就需要教师依据新课标,把教材文本当作一种学习素材,进行取舍与整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胆地突破教材单元的界域,自主整合相关选文。特别是当前“三新一旧”(新高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旧教材过渡期)背景下,传统的教材编排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发挥教师创造性,自主整合教材选文,用教材教阅读意义特别重大。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观察眼睛就能洞察内心。同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以标题为抓手,往往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关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启迪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心理学说,思维是起始于疑问的。围绕一组选文的标题,设统一的几个问题,不仅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提升思维力,而且在多文本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比较力、迁移力。下面谈谈同文体群文与不同文体群文的标题设问异篇同构法。
《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都是千古流传的古代记叙散文名篇,又安排在同一单元,很适合组合成群文,进行以标题为抓手的异篇同构教学。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围绕选文标题进行设问,即“标题中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核心字文章可以分几个部分?在核心字前加一个字,你会加什么?课文如何体现?结合文句分析。主人公是谁?对抗双方有何特点?结局如何?”且看两篇选文的对比列表:
选文 标题中的核心字分几个部分在核心字前加一个字主人公 对抗双方的特点 结局如何《烛之武退秦师》 退三个部分退前、退中、退后智 烛之武 弱小PK强大 成功《荆轲刺秦王》 刺三个部分刺前、刺中、刺后勇 荆轲 弱小PK强大 失败
通过围绕标题的这一组的设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很快理清文脉。以下为两篇选文文脉的对比列表:
选文 前 中 后《烛之武退秦师》退中显智勇(1)勇:夜缒而出(2)智:①亡郑有害(以害巧析形势)②舍郑有利(以利巧攻心理)③亡郑亡秦(以史巧施离间)退前识大局(1)秦军出师无名(2)函陵、氾南分属两地退后见成效《荆轲刺秦王》行刺前(1)行刺原因①燕危在旦夕②报见陵之耻(2)行刺准备①商议计策②私见於期③准备匕首④配备副手⑤留待远客(3)刺前诀别①怒斥太子②易水送别行刺中(1)厚遗蒙嘉(2)上廷面见(3)顾笑武阳(4)图穷匕现(5)倚柱笑骂行刺后身首异处
在群文阅读中,还可以围绕“对抗双方的特点和结局”理解这组群文的共同主题价值: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荆轲勇刺秦王失败,虽然结局不同,但二人皆留名千古,备受赞誉,是因为二者皆是弱小对抗强大,反映了不畏强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和鲁迅的《春末闲谈》,一篇文艺评论,一篇理性散文,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很难会将这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即使是比较阅读教学,也主要是着眼于内容。比如,《琵琶行》和《秋声赋》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而异篇同构法是着眼于相同“读法”进行群文整合。这两篇文章均属20世纪的名家名作,其言语之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本着“长文短教、难文简教”的原则,笔者抓住两篇文章的标题中的关键字“谈”,确立了“由‘谈’说开去”的议题,并设立以下几个问题:对谁谈?谈什么?为何谈?怎么谈?其中“怎么谈”是教学的重难点。下面是两篇选文的对比列表:
选文 对谁谈 谈什么 为何谈 怎么谈《谈中国诗》 美国人 中国诗的特征 文化包容 比较文学引用、比喻《春末闲谈》 全社会(特殊知识阶级、统治者、民众、革命者)统治者对民众使用的麻痹术批判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闲谈闲笔不闲
为什么说“怎么谈”是这组群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呢?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新课标也指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他三个方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而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譬如《谈中国诗》教学很多教师甚至全国大赛赛课教师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谈什么”上,重点体味中国诗的特征,比较中西诗歌的异同点。而笔者教学中紧紧抓住“比较文学”的立场,品读文本特质——引用和比喻两大手法,引导学生体味引譬设喻、幽默生动的语言。教学中,在引用的方法上,引导学生诵读4、5、7段,体会引用的特点:丰富、恰当、巧妙,感受渊博学者的素养。在比喻的技巧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文中所有比喻句,体会比喻之妙:生动、趣味、深刻,感受幽默大师的风范。特别是引导学生感悟钱钟书比喻句的写法——本体喻体距离拉开,效果更加新奇。比如,“怀孕的静默”这个比喻就很有趣,这里把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比作是“怀孕的静默”,新巧至极而又耐人寻味。试想我们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便知道她正在孕育生命。还需要她嚷嚷道:“我肚子里有宝宝”吗?不言而喻,心领神会,就是“怀孕的静默”。
同样,《春末闲谈》教学很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领会文本主旨,体会鲁迅先生思想深刻性上。而笔者教学中紧紧抓住“闲谈”,让学生品味语言,体味“闲笔不闲”。“闲笔”之味一:(态度)漫不经心。由春末细腰蜂用毒针捉青虫的故事联想到统治者妄图用各种麻痹术奴役民众,现实他们黄金世界的理想。“闲笔”之味二:(内容)漫无边际。既然是闲谈,生物搏斗、阶级斗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今中外的事,都可漫无边际地扯在一起。“不闲”:内容看似信手拈来、漫无边际,其实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任何时候都有孜孜不倦探索麻痹术的统治者和甘愿沦为统治者附庸、“甘心当青虫”的被奴役者。作者通过幽默的语言,进行辛辣的讽刺。请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谈“比喻、拟人、类比、对比、反语、仿词、模拟口吻”手法的使用,分析文中的讽刺和幽默艺术,体味喻庄于谐的艺术手法的魅力。
笔者将语文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谈中国诗》和第三单元的《春末闲谈》整合成一组群文,进行异篇同构教学,教学生通过标题设问,实现由“言”入“意”,在“怎么谈”“为何谈”中去捕捉“谈什么”,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思路清晰,难文变得好懂。实践证明,围绕标题设问的异篇同构法,既让学生学会如何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又让学生懂得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注重言语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以选文标题为抓手,进行设问,学会用几个问题,解读一组选文的“读法”是笔者在异篇同构教学中尝试的一种方法。这种“读法”简单易学,符合学情,有效整合教材,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当然,以标题为抓手进行设问,是基于群文在文本上有相同的特质,特别是有相同的文脉特质。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都是分“前中后”三块;《谈中国诗》和《春末闲谈》都是分“对谁谈?谈什么?为何谈?怎么谈?”四块。虽然说,标题设问的读法化繁为简,启迪思维,但群文阅读视域下高中语文异篇同构教学的“读法”抓手又岂止标题?因此说,在今后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中,要多一些读法的探究,让群文阅读真正地深入到高中语文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