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间隔缺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原始房室间隔的形成、吸收以及融合中表现出的异常情况[1]。如今,手术操作日渐成熟,成为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其中,腋下小切口修补术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的常用手段[2]。与此同时,近些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医疗改革大力推广,“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得到实践,临床护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构成要素。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配合科学恰当的护理,为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3]。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本文笔者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一共纳入对象80例,全部是我院收治的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入组时间2017年2月—2018年7月。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完整,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X线检查,心阴增大,基于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腋下小切口修补术,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情,愿意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按照1∶1比例遵循随机、平均的原则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中,24例男性,16例女性,最小10个月,最大8岁,平均年龄(4.50±0.38)岁,其中,28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观察组:40例患者中,21例男性,19例女性,最小7个月,最大10岁,平均年龄(4.70±0.51)岁,其中,25例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上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根据手术基本护理流程,提供护理服务。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配合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术前1 d,巡回护士加强术前访视,全面掌握患者病情,与主刀医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有无特殊需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由于此类手术的患者年龄较小,依赖父母,对此,护士需加强父母的心理干预及指导,获取父母的信任,防止对患儿造成影响。年龄稍长的患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向其展示手术室图片,缓解其不良情绪。另外,借助成功案例,鼓励支持患儿及家长,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护理。术日,到病房接患儿,做好交接工作,让患儿穿开胸衣服,特别注意手腕带核对,确认禁食与禁饮时间。手术室儿童等候区,叮嘱家长切勿带患儿外出,让患儿耍玩具,减轻恐惧心理,遵照医嘱,准备好所需血液制品,检查手术器械是否完备,再次检查所需物品是否准备齐全,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体位垫、体重秤、特殊器械包、白蛋白、戊二醛等。(2)术中:①巡回护士,调节手术室温度至25℃左右,将变温毯打开并调节至40℃,准备好取暖器。再次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基础麻醉后,将患者带入至手术间,协助麻醉医师,进行外周动静脉及深静脉的穿刺置管工作,准确摆放并固定食道超声。麻醉前,陪在患者身边,以免发生意外坠床事件,取左侧90°卧位,用治疗巾包裹右上肢,随后,曲肘并固定在麻醉架上,用硅胶体位垫垫高左侧腋下,患儿身体与主刀侧相邻,稍稍向前倾,适度背伸、外展上臂,暴露术野。根据患儿体质量,按照1∶3比例,配比多巴胺、肝素以及硝酸甘油。对于低体质量患儿,按照双倍标准配置多巴胺,有效控制液体入量,其中,硝酸甘油需避光处理。遵照医嘱,术前30 min~2 h内,给予抗生素,麻醉诱导完成后给药,给药时,需留意血压变化,准确区分麻醉药反应与抗生素过敏反应。手术操作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尿量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对症处理。患者年龄小,体质量小,病情严重,液体需加温后输入,碘伏加温并消毒。操作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强调保暖。输血输液时,严格控制输注速度,避免因过快造成肺水肿、心衰等病症。应用推注泵泵入鱼精蛋白,留意气道压及血压变化,一旦发生反应,需协助麻醉医生进行处理。术中,配合体外循环师,调节室温,手术开始时,室温为19℃,复温时,调节至25℃,并准确分析血气指标,检测渗透压,根据结果,对流量、氧浓度与通气量进行调整。2 mg去甲肾上腺素+50 mL 5%GS进行稀释,做好标记,以供备用。注重与洗手护士的清点工作,清点时,以监控范围内为标准,将多余的纱布拿出,以免混淆。手术结束前,提前通过监护室接纳,准备好氧气罐、简易呼吸气囊等,转运中,注重保暖,固定好各种导管,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②器械护士,熟练掌握心脏解剖相关知识,了解手术基本步骤及流程,熟知配合要点及医生习惯,准备好手术可能用到的器械及物品,做好检查工作,提前15 min,整体好针线与器械,并进行清点。根据手术进程,配合操作医生,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缩短手术时间。(3)术后:手术结束后,护士将患者身上的血迹擦拭干净,帮助患者穿上衣服,协助监护室护士,将患者安全送回到监护室,做好交接工作。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此同时,以患者的家长为对象,调查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60~100分表示满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
用SPSS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观察组2例并发症,肺出血与肺不张各1例,对照组7例并发症,4例肺出血,3例肺不张。
表1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例(%)]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是指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使左、右心房间遗留孔隙,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4]。室间隔缺损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室间隔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于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5]。目前,房室间隔缺损多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心脏外科手术以胸部正中切口为常规入路,手术视野显露良好,方便手术操作,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但是,纵劈胸骨的创伤大,大量失血,易引起切口、胸骨感染,体内永久性遗留胸骨固定钢丝,对胸廓骨性支架造成破坏[6-7]。对于婴幼儿,术后容易发生鸡胸现象,且前胸切口疤痕会影响美观[8]。近几十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脏保护技术等日新月异,微创技术成为手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渐应用至临床[9-10]。然而,无论是传统手术,亦或是微创手术,手术护理配合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11]。腋下小切口修补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根据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配合手术治疗,确保手术疗效[12-13]。本次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常规护理与围术期配合护理在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 17.5%,P=0.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vs. 87.5%,P=0.000)。围手术期配合护理是针对手术治疗所制定的护理方案,以手术治疗患者为对象,以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环节为出发点,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护理需求开展护理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其中,术前侧重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增加患儿依从性,提高家长对疾病及手术的认知程度,另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根据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分工,各司其职,并协同合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将患儿安全送回,并做好交接,做好相关指导工作,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吕亚芬,杨亚燕,李莉,李秋红[14]在《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84例手术护理配合》一文中,将84例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作为对象,44例男,40例女,所有病例经心脏超声确诊,拟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配合手术护理,于静脉复合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且术毕带着气管导管安全回到ICU病房,无1例死亡。临床实践中,手术护理配合过程中,无论是巡回护士,或者是器械护士,均需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步骤及解剖进程,准确无误地传递主刀医师所需的器械,密切配合手术操作,为手术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减少失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