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格参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相对来说临床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上,也缺乏一定的临床思维,对于疾病症状和体征之间的差别不能够准确的区分开,容易造成误诊的现象[1],也不能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PBL教学法主要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利用真实的临床情境来提高住院医师对临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2]。并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一步促进住院医师进行思考和探索。CBL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临床典型案例进行深刻的讨论和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由此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医学知识[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CBL联合PBL教学法在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8月—2017年6月的86名在急诊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相同,均为43名。
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方式,按照相关培训标准对医师进行培训,理论部分有教师进行讲解,操作部分由带教教师进行教学[4]。观察组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法,首先由带教教师对急诊科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解,选择具有典型特点的案例进行联合教学[5]。其次,找准教学重点,利用相关临床典型案例和规范化培训大纲进行教学,在讲解的时候要突出教学重点[6]。然后,住院医师还要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自行成立小组共同研究,对诊断、检查等结果进行合作探讨,如果出现错误要及时修正[7]。最后带教教师还要针对诊疗思路以及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积极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及时纠正错误[8]。CBL教学法所选取的病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病症有一个基本的诊断,还需要指导学生问诊,并提醒其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问诊,可以有效锻炼他们问诊的技巧和能力,同时还需要让他们认识到问诊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进一步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后,就会结合理论知识做出合理判断,并将其灵活应用。此外,教师还要针对病例进行讨论,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要着重分析过程的合理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方案与实际的临床应用方案做比较,以此找出不同点进行分析。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教学效果以及基础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
SPSS17.0软件是检验本次涉及数据所使用的工具,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教学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的教学效果比较[例(%)]
观察组的基础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s)
表2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s)
观察组(n=43) 45.5±2.4 46.6±1.8对照组(n=43) 41.4±1.7 42.4±1.4 t值 9.141 3 12.077 6 P值 <0.05 <0.05
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在学习过程中,住院医师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相关学习内容枯燥,无法提高住院医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9-12]。PBL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问题为导向,以疾病和临床案例为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3-15]。而CBL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临床疾病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二者之间的差别为PBL强调学生自主学习,CBL强调教师的作用[16-17]。二者结合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结合起来,既能够培养住院医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1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基础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45.5±2.4)分,(46.6±1.8)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绩(41.4±1.7)分,(42.4±1.4)分,t=9.141 3,12.077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进一步对比。
综上所述,CBL联合PBL教学法在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急诊科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急诊科疾病的诊断效果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