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研究

2019-04-14 04:54徐诗扬黄金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星星目标过程

徐诗扬 黄金明

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所作的深刻诠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提高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关键期和基础期。那么,如何进一步改善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统筹规划,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以更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本身的教育功用,教师必须首先优化好教学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本文立足于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主要采用课例分析法,通过对20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研究,揭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存在的症结。并基于此,尝试提出可行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两大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确定性指向,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评价作用;教学过程则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乎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或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因此,本文便着眼于这两个关键部分,对20篇教学设计课例展开研究,以发现其中所暴露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标设计含糊笼统。要有效发挥教学目标应有的作用,目标设计就必须明确具体,否则将使教师不知所措,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所搜集的案例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基本上含糊不清,笼统不够具体。如以下两个案例:

(1)通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人手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这两个目标看似没有问题,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其目标设计不够具体明确,如目标中只说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没有指明具体的阅读方法,如何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再如“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目标设计,无疑显得过于空洞、抽象,不够明晰,且很难通过一两节课完全得以实现。

二是目标表述不规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这是教育界达成的基本共识。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理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目前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仍然将教师作為主体。如以下两个案例:

(1)指导学生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的写法。(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

(2)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风筝》)

以上教学目标所隐含的陈述主体是教师,“指导”“培养”字样也流露出目标确定者颇为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也在无形中体现出教师依然将“教什么”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应着眼于学生“学什么”,通过对学情的深入分析,将教学目标聚焦学生真正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2.教学过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揭示目前教学过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搜集到的案例中,择取部分案例加以分析。(详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教学过程的设计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脱离。教学过程是一个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乎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应指向教学目标,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向教学过程要效果。但表1所反映的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呈现模糊的状态,各个教学环节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如《西门豹》教学设计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细看其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指导课文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严重脱离。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学情不符。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除了取决于其是否紧扣教学目标,还取决于其是否契合学情。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课文中诸如思想情感等内容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尽可能地扫清学生所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但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分析,大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其中“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教学环节,仅仅通过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自主讨论来完成,这在本质上就是将理解任务完全交予学生。而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存在理解障碍,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理应加入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支架,如指导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该句,抑或教师先示范分析个别句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路后,才不会觉得无所适从。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所出现的主要问题,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1.提炼目标,确定指向

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最终指向,既对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又对教学实施的结果具有评价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增强提炼教学目标的能力。只有自身明确“学生通过这节课到底能够学到什么”,所设计出的教学过程才具备有效性。笔者在以《星空》为题的新诗写作教学实践中,对本次教学初步设定的目标如下:

(1)感受星空的美,提升审美感知力;

(2)能够写出一篇有关星空主题的新诗;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新诗写作能力。

就目标的“质”而言,每个目标都显得抽象,不够具体,也不便于后期教学成效的评估;就“量”而言,共有三个目标,而且各个目标的实现难度都不小。因此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施教者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过程形式化,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对目标进行“提炼”。

一言以蔽之,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者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这里,暂且把知识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知识在被学生掌握之前,只能称得上是外在于学生的“公共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则必须通过内化。这里所指的“知识”是一种“隐含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提炼目标的过程就是从一般知识中提炼出这种“隐含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隐含知识”是整个教学的初衷,也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因此,目标的设定应聚焦于“隐含知识”。挖掘“隐含知识”应从一般化的知识出发,层层剥离,去其“昏蔽”。此次教学实践的大致目标是让学生“借助想象创作一首以《星星》为题的新诗”,但该目标还是很抽象,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隐含知识”。该目标要点在于“想象”,具体如何想象,这是需要教师把握的“隐含知识”。该“隐含知识”的挖掘思路如下图所示:

由此所提炼的目标比此前的三个目标更加具体,对于教学的建构和实施也更具有指导性。

2.分解目标,设计任务

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制定好达到目标的任务,教学任务就好比通向目标的“阶梯”,层层递进。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当下在对教学过程规划时,大多教师往往会按照类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再读课文,深入分析一课堂总结”的思路进行。这样看似系统,富有层次,但其实还是停留在抽象层面,不够具体,容易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若将每个教学环节转化为相应的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离教学目标更进一步,当所有任务都完成时,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如此,教师上课的目的性也会进一步加强,课堂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设计教学任务,首先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即将目标所暗含的“小目标”分离出来。以前面所提炼的教学目标为例,其分解思路如下:

教学任务的设计还须遵循学生学习的特定规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是一个系统过程。转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内化”,即教师通过特定的教学手段,使应学知识与学生内部心理结构已有的知识形成“共鸣”,让学生理解知识。知识“内化”后还应得到进一步的“固化”,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强化上一阶段所获得的“个人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是“迁移”,即将所获取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领域,举一反三,将知识灵活运用,从而由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任务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这一内在规律进行规划,即为以上分解出的三个“小目标”制定相应的“内化任务”“固化任務”和“迁移任务”。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针对“能够从‘五觉人手进行联想”这一小目标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教学任务:

(1)通过示范向学生诠释如何基于“五觉”进行联想及将星星联结成它物,以让学生理解这一方法。(内化任务)

(2)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联想,尝试将星星联结成不同的事物,如此反复练习。(固化任务)

(3)让学生将星星替换成别物,用类似方法对该物进行联想。(迁移任务)

3.围绕任务,细化过程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如何,都取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因此,完成教学任务是实现目标的关键。那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这也需要进一步规划,应基于各个教学任务细化教学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巧妙预设。教学实施前进行合理预设能够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课堂预设难以面面俱到,应聚焦每个任务的关键节点,巧妙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施教者还须根据课堂反馈,发挥教育机智,在预设的基础上作出实时调整,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2)精心设问。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推动教学层层深入,逐步完成教学任务。提问应与预设相结合,将学生可能的应答和反馈纳入教学过程的细化工作中。

(3)适时检测。为评判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施教者还须适时检测,向每个教学任务要成果。检测结果决定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对阶段性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后,教师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进一步的教学措施。如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将星星替换成别物,用类似方法对该物进行联想”这一迁移任务的相应成果是学生的联想物。若施教者未能获得学生有关这一成果的反馈,则应寻找背后的原因,考虑是否需要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或者再次向学生示范联想。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样例

【设计主题】

新诗教学——星空主题写作

【教学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够将星星联结成它物,并由此进一步扩展想象,创作一首以《星星》为题的新诗。

【教学重难点】

1.联想是不同事物的联结;

2.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星空主题新诗、图片、音乐、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天空,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白天的天空有蓝天、白云,有小鸟翱翔;可是,大家有没有真正关注过它夜晚的模样呢?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呢?

生:星星、月亮、黑夜……

师:是啊,夜晚的天空布满了星星,还有月亮,多美啊!今天我们就以写诗的形式,一同驰往这片绝美之境!

2.教学任务群

任务一: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将星星联想成它物。

用多媒体展示星空图片,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五觉”人手,将星星联想成它物。(如视觉上,从星星的形状、颜色等着手进行联想)

(1)提问:同学们,看啊,满天星星,让人不禁遐想。在同学们眼中,星星像什么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联想得最多。(没发言,老师提示:好,老师先来,同学们跟上啊!星星像阳桃,像枫叶,像合唱团,还像提着灯笼的萤火虫。老师说了四个,轮到你们了)

(2)基于学生的联想物,启发学生进一步想象,生发开去。

提问: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比老师还厉害,不过老师很疑惑你们为什么能想到这些,老师能把星星想象成阳桃,是因为阳桃在视觉上和星星很像,而且阳桃又香又好吃,这是老师会把星星比作阳桃的原因,你们呢?

(3)给学生充分时间,把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教师板书示范)

任务二: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完成一节诗的创作。

作品:《星星》(傅于桐)

(1)品读诗歌,感知诗味。

(2)提问:这位诗人又把星星联想成什么了呢?(没发言,老师提示:第一节,把星星比作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第二节,把星星比作物件;第三节,把星星比作种子)

(3)提问:诗人为什么要把星星比作小朋友、物件和种子呢?诗人是怎么进一步联想生发的?(没发言,提示、PPT展示)

①星星→小朋友→做游戏→(什么游戏)捉迷藏→开心……

②星星→小物件→放进梦里→(会怎样)让梦变得亮晶晶……

③星星→种子→(用来做什么)埋进土里→(还要干什么)施肥、许愿→(会怎样)结果实→满天星……

(4)引导学生,模仿作品,在将星星比作它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以《星星》为题,寫一节诗。

(5)完成第一节诗歌的创作后,让写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诵读,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6)鼓励学生进一步创作,以一个联想物为一节,进行下一节诗歌的创作,以此类推。

任务三:写作经验总结。

提问:同学们,大家写的诗都很不错,非常棒,有哪位同学可以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学生发言,老师提示)

老师总结:

第1步:联想,从“五觉”人手,对事物进行联想,将此物比拟成它物;

第2步:想象,基于联想物的特征,进一步想象生发;

第3步:创作,基于联想、想象的内容,进行新诗创作。

任务四:拓展写作。

将“星星”替换成“白云”,引导学生基于本节课的写作心得,继续创作一首新诗。

联想提示:

3.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星星目标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星星洗澡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来自星星的玩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