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克罗地亚特派记者 白阳 ●本报驻希腊特约记者 梁曼瑜 ●任重 柳玉鹏 张静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2日在克罗地亚迎来了新成员希腊的加入,从“16+1”扩容到“17+1”。继意大利上月正式成为首个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G7国家,“中国在欧洲扩张”“拉拢东欧”“试图分化欧盟”等说法又开始成为一些西方媒体炒作的话题。不过,一位与会的欧盟国家外交官12日对韩国纽西斯通讯社表示,以往这类大型会议都是德国、英国等大国唱主角,而“16+1”领导人会晤仅为中国和广大中东欧国家参与,相关国家对这种与中国的近距离接触“没有理由不高兴”。“中国采用16+1的形式在欧盟内部开辟了一个友好的中东欧集团”,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发表评论称,“华盛顿应该关注但无需惊慌。这表明美国政府限制华为及反对欧洲盟国加入‘一带一路合作的倡议可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只是令欧洲盟友将其添加到与特朗普政府不断增加的一系列分歧中”。
希腊“入群”
当地时间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杜布罗夫尼克出席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与会。欧盟、奥地利、白俄罗斯、瑞士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作为观察员派员与会。会议欢迎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加入“16+1合作”,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和李克强均在会议致辞中欢迎希腊成为该机制的第17个欧洲成员国。随着希腊的加入,参与“16+1”合作机制的欧盟成员国达到12个,该机制将更名为“17+1”。
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当天在杜布罗夫尼克的会晤中表示,希腊将在“17+1”合作机制中寻求与所有国家合作,尤其是与中国共建合作和增长的关系。齐普拉斯称,现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时刻,希腊需要把债务危机抛在身后,克服巴尔干地区的挑战和冲突,为希腊在地区发展中找到新的途径。
12日,关于希腊正式加入“16+1”的消息立刻被希腊各大媒体转载。雅通社引述希腊外交人员消息称,希腊作为“17+1”合作机制的正式成员,将可以为希腊经济增值,并加强希腊在南欧和巴尔干地区的中心地位,还能够推动希腊与中国的关系向前发展。
事实上,希腊早有“入群”“16+1”的想法。2015年在苏州举行第四次“16+1”合作会议期间,希腊首次以观察员国身份参会。去年8月27日,时任希腊外交部长科齐阿斯访华时曾说,希腊政府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高度赞赏中方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认为“16+1”合作有助于东南欧国家的发展。但此前由于希腊与北马其顿(原名马其顿)有旷日持久的国名争端,而后者是“16+1”合作机制的成员国,因此直到今年2月北马其顿成功改国名后,希腊政府才将正式加入“16+1”合作机制提上议事日程。
希腊还在去年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盟成员国。雅通社称,齐
普拉斯将参加4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如今,希腊民众对“一带一路”这个名词已经不再陌生,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的比雷埃夫斯港,令希腊经济受益良多,促进了当地就业和产业重建。这个被视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上的典范项目,在短短几年间就把一个破旧港口变成欧盟第二繁忙港口,使希腊人对中国企业更加信服。现在,能够进入中远海运希腊公司工作在希腊人眼中是一种骄傲,更成为不少高学历年轻人奋斗的目标。
西媒“反酸”
香港《南华早报》12日称,希腊此举可能将增加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同时“进一步让西欧国家政府感到不安”。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网站称,希腊的加入意味着“16+1”合作机制的扩张,“此举不会受到布鲁塞尔的欢迎,特别是在意大利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后”。法新社12日称,与欧盟开完峰会后,中国又开始争取中东欧的好感。西欧国家领导人谨慎地注视着“16+1”合作机制,他们认为这个机制试图对欧盟“分而治之”。而中国领导人对此予以否认,李克强总理说,17个多彩的国家在一起,“颜色比彩虹还要丰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欧洲问题专家冯仲平对《南华早报》表示,希腊加入“16+1”机制有合理性,它和中东欧国家一样,同样有与中国合作的需求,虽然中国一般是签署双边协议,但涉及中东欧国家的项目能将合作平台的价值最大化。 他说,欧盟指责中国在希腊、匈牙利和捷克施展经济影响力“分裂欧盟”,而中国在成功抵御这些批评后,正努力与布鲁塞尔建立互信、回应关切,稳定与欧洲的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接连访欧,就是回应欧盟的关切,而欧盟官员也受邀参加了“16+1”会议。
12日,李克强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特别指出,“16+1”合作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欧盟法律法规,尊重16国当中欧盟成员国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当天,他还分别会见了斯洛伐克总理、阿尔巴尼亚总理和波兰总理。
“美国之音”11日称,中国已经在中东欧基建方面投资数十亿美元,西方国家领导人担忧,进一步的投资可能意味着“低于欧洲其他地区的环境标准”等,棘手的问题包括无视欧盟竞争规则,一些国家可能过度借贷,建设质量问题以及中国提供的5G技术带来的安全担忧。
“欧盟开始感到被围城”,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1日称,欧盟认为“16+1”模式是中国试图分裂欧盟,从欧盟欠发达成员那里换取政治影响力。“中国的选择是其区域外交倾向的明证,特别是像中非合作论坛或者中国—拉共体论坛等”。
事实上,“16+1”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中东欧国家的普遍欢迎。12日上午,李克强在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九届经贸论坛时表示,在去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与16国贸易额逆势增长21%,创历史新高。普连科维奇表示,过去几年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增长5倍,佩列沙茨大桥是欧盟与中国合作的典范。
中欧共识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日引用俄科学院专家古西科娃的分析说,“16+1”合作机制运作7年来足以证明其是成功的。中国试图用本国资本帮助中东欧国家发展,通过平等合作而非大国支配小国来维持世界秩序。她表示,“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担心与其说产生于欧洲,不如说来自美国”。欧盟也在努力推行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而美国却试图向他人强加孤立主义政策。
“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合作是分裂欧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杨勉12日对俄罗斯卫星网说,“欧洲内部本身存在各种矛盾,在非法移民、难民、欧洲联合等问题上有明显意见分歧。欧洲首先要做的是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而不是归咎他国”。他说,西欧国家的经济现在不是很景气,不能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更多支援或开展更多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合作是互利共赢,而且也会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
美联社11日引用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谢燕娜的话表示,没有证据支持北京正在“剥削”东欧、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新殖民”目标。中国主导的重大基建项目——希腊与中欧之间铺设高铁,特别是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一段被欧盟盯上。欧盟称该项目违反欧盟公共设施的建设规定。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该国与中国的关系基于相互尊重。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称,在中美角力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对欧洲开展高层外交,成功地将意大利拉入共建“一带一路”,打破了美国阻止欧洲靠近“一带一路”合作的企图。而美国除了警告和耍横,似乎并无良方延缓或遏制“一带一路”合作的扩展。
韩国纽西斯通讯社11日的报道称,实际上自从2012年“16+1”领导人会晤举行以来,中国已经向上述16国投资超过164亿美元。虽然有声音对此表示“忧虑”,但中国和广大中东欧国家对此嗤之以鼻。韩国《国民日报》12日称,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欧洲110亿美元商品实施惩罚性关税的同时,李总理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发表了强化战略合作的共同声明;就在美国高举美国优先主义大旗对盟友施压的时候,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一带一路”在欧洲前行。
提前出版的4月21日《亚洲周刊》报道称,欧洲和中国都有危机感和急迫感,要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重组的过程中,找到战略利益的结合点,来维持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长期目标,防止特朗普主义主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