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城市精细化管理既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创造宜居城市环境的重要路径。为深入践行“走基层、查实情、补短板、惠民生”的工作作风,准确掌握城市管理工作重点、难点和焦点,新津县深入推行街面行走工作法,强化“脏乱差”问题处置率和长效性,促进城市更洁净、更有序、更美观、更文明。
建章立制,务求实效。为保障城市管理街面行走工作法全面推行,新津县先后制定“行走新津·精细管理”工作方案和深化“行走新津·精细管理”活动工作方案、行走责任区划图,明确行走目的、区域、内容、方式和要求,从思想源头上解决了“为什么行走”“怎么行走”问题,让街面行走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围绕城市管理街面工作特点,建立了“一街一长”的街长监管责任制度,由综合执法队员和热心群众担任道路“街长”,指导和督促包点道路及周边市容环境、秩序整治,定期巡查检查,受理群众投诉,落实监管责任;在全县106个社区(村)建立“门前三包”城管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管理作用,创新“门前三包”责任制模式。
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突出“城市管家”职责定位,当好城市管理“绣花人”,坚持“不定地点、不定线路、不定时间、不定人员”的行走模式,明确要求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科室每周行走不少于1次,镇乡(街道)、社区工作站负责人每周行走不少于2次,形成主管部门行走全县、镇乡(街道)行走辖区的联动效应。注重带着问题行走街面,带着思考行走一线,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和问题台账,要求小问题现场解决,大問题现场出方案、拿举措,并针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实时跟踪和回访,形成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凡事有反馈的工作闭环模式,努力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怪圈,截止目前,行走活动共计解决城市管理类问题410余个,有效改善了问题整治区域的环境质量,有力提高了问题发现处置的整改效率。
拓宽渠道,共管共治。着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共治格局,组建了城市管理退休人员志愿者服务队,利用闲暇时间在街面志愿寻找管理问题,宣传城市管理政策法规。社区(村)通过依托城市管理工作站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对责任片区内的市容环境、街面秩序管理情况进行动态跟进,发现商户、市民有违反城市管理行为,及时开展友善提醒、柔性劝阻,营造“共建公园城市、共享宜居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部门监管+公司责任”的运行机制,在街巷引入具备资质的社会组织对市容秩序管理予以辅助,对发现的城市管理违规行为进行提醒、告知、劝导,并将拒不听从劝导的行为及时报告执法人员依法处置,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多元共治”的社会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