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于已故亲人的民间信仰

2019-04-12 10:12程艳玲
速读·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河南

摘 要:在河南的丧葬文化中,有着一种寄托于已故亲人的民间信仰。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巨变,让我们不管是对神还是对人,都产生了极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让我们把信仰转移到了自己已故亲人的身上,以寻求祖先的保佑。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对已故亲人的信仰,以丧葬祭祖的形式长久的存在于民间。

关键词:民间信仰;河南;已故亲人;丧葬文化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以至于人类变的无所畏惧,无耻之尤。白岩松在《白岩松谈信仰》一书中也写到:“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敬畏。敬畏是两个词,尊敬什么,畏惧什么。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这边是敬,那边是畏,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但问题是,这一百多年信仰的崩塌,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变低了,因此欲望的河流奔腾泛滥,带来无数灾祸。”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金钱观和名利观所误导。信仰的哲学层面这样解释,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

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人们将信仰寄托于人鬼神仙、已故的亲人,或者政党、宗教等。但是在中国,从孔子的无怪力乱神之说,到五四先辈们的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无神论,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中国人对神的敬畏已消磨殆尽。人类的文明起源于神话,西方有诸神,东方有众仙,由于对鬼神的敬畏,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对逝者有一种神秘的情愫。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巨变,让我们不管是对神还是对人,都产生了极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让我们把信仰转移到了自己已故亲人的身上。通过丧葬习俗、祭祖上坟的形式来表达对已故亲人和祖先的哀思与敬仰之情,从而寻求心灵的寄托和保佑。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关爱,这也许就是把信仰寄托在已故亲人身上的初衷吧。

自古就有衣锦还乡的人回乡第一等大事就是上坟添香,祭祖坟,以慰亲人的在天之灵保佑。到了现代,虽然封建迷信已破除,但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人仍络绎不绝,尤其在农村。某种程度上,乡村的相对封闭性从另一方面看,更长久的保存了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相对于河南的一些农村来说,繁琐的葬礼同时更具有精神信仰的气息。农村的葬礼和祭祖文化是建立在对已故亲人的信仰的基础上的,是信仰与仪式的结合。虽然有些葬礼中的仪式被现在所诟病,但其中所蕴含的对祖先和已故亲人的信仰却是真诚动人的。比如说中原地区的农村,在亲人快要离世的时候,会把本家族人都叫到床前守着,站满一屋子的儿孙亲人。如果老人快到断气的时候,会让儿女在老人耳边大声呼唤,俗称“叫魂儿”。这样做是让将死之人不感到孤单和恐惧,弥留之际还能听到儿女的呼唤。一则是生者对生命的挽留与不舍,二则是让逝者走的不凄凉。再例如“引魂鸡”,就是大公鸡,当亲人逝后会被放在棺材里在大堂停留三天,接受子孙跪拜。“引魂鸡”就绑在棺材旁边,等到将棺木抬出家门,往坟里下葬的时候,就把那只引魂鸡杀了。杀鸡的方法也有讲究,不能见血,一见血魂就散了。“引魂鸡”的作用就是给已逝亲人的魂魄引路,好让他跟随肉身到坟里去。一是怕已故亲人的魂魄找不到自己的身体,在外游荡成孤魂野鬼。二是怕魂魄留在家里,扰乱生者。

如果说佛教活动的驻地是寺院,道教是道观,基督教是教堂,那么寄托于已故亲人信仰的活动场所就是——坟。在农村,坟在人们眼中像是阴间和阳间的一个临界点,或是人们与已故亲人交流的一个通道一扇门。在河南的农村,清明祭祖上坟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一点也不亚于古时的设神坛以求风调雨顺的仪式。由于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现代教育的灌輸,现代人已清醒的意识到神明的虚无和荒诞。神化也成了人们娱乐和消遣的对象,对神的信仰已不复存在。所以人们把信仰寄托在已故亲人身上,以寻求祖先的保佑是情有可原的。例如,已逝亲人埋进坟里后,子孙会把手里的哀杖插在坟前,然后种上一棵柳树桩,行完跪拜礼离开的时候,就会有身体虚弱或多年顽疾缠身的人去抱那根木桩,以求把病魔挂在木桩上留在坟里。或者是抱那根木桩,以求已故亲人保佑,健康成长。

对已故亲人的信仰不是以宗教、政党、这种常见的组织为表现形式的,它以家族和家庭为单位,以各自的祖先为对象,以求保佑。在农村这种信仰是隐蔽的不易察觉的,但它又是几千年来都存在的。在农村,信仰基督教的人都会被禁止清明上坟,祭拜已逝亲人,这可能就是宗教排他性的表现吧,从反面也正印证了这种信仰的存在。在农村,每到清明中元,都有好多人上坟添香烧纸钱,或修葺坟头。每逢过年过节,家里也会摆上香案,供奉祖先牌位。家里出了大学生或知名人士,还会举行祭祖以还愿。这种信仰督促着后代以敬孝道,勤俭持家,隐蔽后代努力上进。中国有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自古以来对中国人的重要性。这也许是这种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对已故亲人的信仰长久存在民族原因。有的信仰会随着政党、宗教、团体组织的解散而消失,在这里,对已故亲人的信仰作为一种灵魂式的关爱而长久存在。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白岩松.白岩松谈信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李平山.信仰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程艳玲(1982.04—),女,汉族,教师,本科,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张庄办事处人民路01号,单位:郑州市航空港区张庄办事处张庄小学;研究方向:民风民俗。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