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白鹤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正在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它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多功能性,大容量和高速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运用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制作),并与教学方法相组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的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农村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它能引人入胜,振奋精神,激发求知欲,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
农村学生多数没有走出大山,与社会接触面窄,知识积累少,上课困难令人堪忧。讲课时教师翻天覆地的讲,学生云里雾里的听,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他们更是难以理解。比如三年级下册《画杨桃》,很多学生没见过杨桃,所以从某个角度看,杨桃是五角星,学生根本就不理解,只能全凭想象。而通过多媒体,教师就可以将不同角度杨桃的样子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
三、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误区或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體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农村学生的见识少,知识面狭窄是众所周知的,也正因为见识少,教师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很多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片、视频动画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相结合,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现在有些课件不是从教学内容出发,而是从所选画面有无观赏性出发,致使课件美观有余,实效不足,收不到想要的效果。试想45分钟的一堂课,一会儿是真实逼人的三维动画,一会儿又是动听的音乐,一会儿又是语言优美的课文,一会儿又是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感官是被调动起来了,但同时也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淡化了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深度,当然也就掌握不到学习的重点和目的。
(二)经费不足导致多媒体在农村的应用受限。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教学设备落后。正因为农村条件有限,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师生共同使用几间多媒体教室,上课前要预约,要学生换教室。这样,对于较遵守纪律、学习能力较强、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而对于纪律较差、精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则不大提倡,因为学习地点的转移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专注程度和效果。
总之,多媒体教学为农村语文教学增添了一种崭新的辅助教学手段,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农村实际、学生实际,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内化,为我所用,起到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