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的影响

2019-04-12 05:51彭可
神州·上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五四运动影响

彭可

摘要: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代表性运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当时的外交活动也产生了深远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五四运动”对当时“国民外交”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对于分析“五四运动”的发展影响和“国民外交”现象的研究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五四运动;国民外交;思想观念;影响

前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一爱国运动的特殊性,不仅是参与人员表现出彻底的、决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特性,还拓展了爱国运动的参与群体。各行各业的群众都参与到这次运动中来,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觉醒,为“国民外交”思想的发展和实施提供了基础。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国民外交”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微弱、内里腐朽的清政府在外交方面自然也是出于弱势,在签署了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后,清政府已经沦为了列强镇压中国的马前卒。中华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提出的“国民外交”思想成为了人们的新希望。然而,“国民外交”虽然是一种对外不断斗争,为人民争取权益的路线,但是由于这是一条以民众而非官方政府为主体的外交路线,只能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

此时的“国民外交”分散性极强,只有备受压迫的人才会奋起反抗。然而即便是有人组织罢工、战斗仍然存在极强的局限性,人们并没有统一的思想领导,各自为政的局面始终存在。而且,当时的中国区域发展差异极为严重,人民外交斗争的主要战线集中在边境以及开放的沿江口岸。这些地区的人民更先一步接触了先进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对于腐朽的清政府也无法如前人一般拥戴,但是内陆地区的抗议声音非常微弱,此时的“国民外交”并没有成为具有全国统一性的爱国斗争。此外,在“五四运动”之前,国民多数愚昧无知,他们的思想观念极为落后,对于列强的狼子野心并没有防备心理;更有许多人对于封建迷信思想坚信不疑,而对外来文化不论好坏通通嗤之以鼻。这些都是当时国民思想落后的表现。“五四运动”之前的社会环境并不具备大力推行“国民外交”的条件,官方政府不断实行的对外屈膝、对内镇压的政策也使得民众的对外斗争行动大多以失败告终。

二、“五四运动”后“国民外交”的发展

1919年哈利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而这一消息是通过国民外交途径传入国内的,可以说国民外交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府对民众思想的监控已经力不从心。因此,许多的新思想和新社团都在发展壮大,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青年学生的眼界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为“国民外交”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德国强租胶州湾、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签订了“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日本强占山东,点燃了民众的愤怒情绪,让更多的人自愿投身于反抗行动当中;民族工业的兴起让工商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成为声援“五四运动”和“国民外交”的重要力量。多方条件促使下,“五四运动”彻底爆发,这场几近于全民参与的爱国运动彻底的实践了“国民外交”,也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一)先进性

“五四运动”后的“国民外交”具有先进性特点。“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国民思想解放运动,在这次的运动中还处于蒙昧的国民彻底苏醒,社会大众的思想将觉悟大幅提升[1]。在此条件下,工人阶级逐渐崛起,成为了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有机结合。随后,中共“二大”上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之下“国民外交”运动越发声势浩大。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领导,自愿投身于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浪潮,为推动“国民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二)统一性

“五四运动”后“国民外交”具有统一性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此时的“国民外交”运动不再是自发的、无组织无序的爱国运动,而是由共产党来统一领导和组织。“五四运动”之前,只有备受压迫由颇具胆量的人才敢奋起反抗,但遗憾的是,缺乏统一领导和先进思想观念支撑的反抗运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做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发展路线规划,实现了对各地区爱国运动的统一领导。我党在国内各地设立分部,不断宣传、加强领导,号召民众参与到救国救民的斗争行动中,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有组织、统一领导的“国民外交”运动。

(三)广泛性

“五四运动”后“国民外交”运动的广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地区存在广泛性。在“五四运动”之前,受新思想新浪潮冲击较大的沿海开放地区逐渐兴起了“国民外交”思想,而思想更为僵化守旧的内陆地区并未参与其中。但是,“五四运动”之后全国各地区人民都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之下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抵抗行动,表达了自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立场,实现了“国民外交”运动地域广泛性的拓展。

另一方面,“国民外交”的参与群体也具有广泛性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之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我党结成反帝统一战线,更与广大的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结成了反帝政治同盟[2]。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加重了反帝斗争的砝码,也推动了“国民外交”的发展。无论年龄、阶级、性别,中国人民有志一同的投身于这项反帝运动当中,充分的展现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广泛性。

结论: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的影响极为关键和深远。“五四运动”前,国民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欠缺使“国民外交”的发展分散而又落后。而在“五四运动”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外交”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表现出了其发展的先进性、广泛性的特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李书安.梁启超的国民外交运动及对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J].兰台世界,2015 (01):106-107.

[2]王晓林.近代国家危机中的政府、社会与外交——以五四学生运动中的《申报》报道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0 (03):1-4+15.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五四运动影响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医联紧密时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