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小王子说:好的文章有时就像传世的艺术品,它的作者是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其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和内在审美。托名或代笔有好也有坏,重要的无疑还是写什么以及如何读。
你看到的某篇文章,可不一定是标题下面署名的作者写的,这一情况,古今中外都有。
巴金最后的文字,是为曹禺的遗文集《没有说完的话》写序。巴金躺在病床上,不能握笔,就由女儿李小林代笔,他断断续续地说,但文思一直很连贯。巴老是因为身体原因,女儿只是替他录入,文字和精神还是自己的。钱锺书先生少年时,即替父亲钱基博给人写信,先是口授,后是直接代写。钱穆的《国学概论》署名钱基博的序文,就是钱锺书的代笔之作。
金庸写《天龙八部》在报纸上连载,因事不得不去欧洲一趟,可是连载不能断。于是金庸就找上了倪匡来给他代笔。金庸旅欧回港,倪匡已代写了6万多字。一见面,倪匡就说:“很不好意思,我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原来,倪匡讨厌《天龙八部》中的阿紫,于是一怒之下,故意将她给弄瞎了。金庸一听,哭笑不得,但也无可奈何。接着,他自己潜下心来,把《天龙八部》写完,对阿紫的瞎眼,也作了别出心裁的处理。
战国末年,吕不韦受封秦国丞相,独揽朝政10年之久。但吕不韦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像孔子一样流芳百世,于是便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共同代笔写成一部《吕氏春秋》,然后挥笔署上自己的大名。他还命门客把全文抄出,贴在城墙上,并张贴布告:谁能在书中改动一个字,当即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不久,万人争相阅读,但仍然无人来改动一字,“一字千金”的成语自此问世。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文采飞扬。于是,请其代笔者门庭若市,《唐才子传》称其家中润笔收入“金帛盈积”。反观唐末宰相韦昭度,出身名门望族,早年起草公文,囿于才学不济,求人代笔,后当上宰相,遭到宦官田令孜讥讽:“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
乾隆一辈子,写诗总数不下43000首,御用文人如沈德潜多有代笔。晚年沈德潜编著文集,收录了那些代作。此事传到皇帝耳朵里,难免恼羞成怒。沈德潜虽已作古,但死了也不能放过,当然要仆其碑,剖其棺,戮其尸,那叫一个惨。
著名画家傅山晚年因为名气太大,拜访、求字者众多,不胜其扰,遂不得不找人代筆,而代笔者有二人,一是其子傅眉,一是其侄傅仁。在当时,傅山作品有代笔,似不是什么秘密,但一般只知道傅眉是代笔者,以至于后来侄子傅仁早逝后,傅山悲痛万分,念惜不已。他在一则札记中道:“三二年来,代吾笔者,实多出侄仁,人辄云真我书。人但知子,不知侄,往往为我省劳。悲哉!仁径舍我去一年矣。每受属抚笔,酸然痛心,如何赎此小阮也?”
瞿秋白为鲁迅写了12篇杂文,有的是根据鲁迅的意见写成的,有的是跟鲁迅交换意见后写成的。鲁迅对于瞿秋白的杂文十分认可,也十分欣赏。
西方学者幽默表示:“代笔这一行,不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但历史之悠久,远超你我想象。”公元3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出现楔形文字,代笔应运而生。各大宗教经典,多由后人“为圣贤立言”。苏格拉底思想流传至今,哲人高足柏拉图巨细无遗的代笔,当记首功。
裴金超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