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粒
在2018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说它见证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这只鎏金铜蚕也因此成为闻名世界的“网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件非同凡响的国宝:鎏金铜蚕,汉代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于1984年在陕西省石泉县前池河出土,高5.6厘米,腹围1.9厘米,全身首尾共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吐丝状,蚕体饱满,制作精致,造型逼真。
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比如晋代陆翙的《邺中记》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齐桓公墓中发现金蚕数十箔;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吴王阖闾夫人墓中发现金蚕玉燕千余双;北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御览》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但这些史传笔记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直到汉代鎏金铜蚕出土才有了实物佐证。
前世:丝路之源的见证者
1984年,陕西省石泉县谭家湾村民谭福全淘金时发现了一只金光灿灿的蚕,其周围还有几枚五铢钱铜币。鎏金铜蚕的出土也将陕西省石泉县这一养蚕基地的历史推到了汉代。
西汉时期,文帝刘恒躬耕,景帝刘启亲蚕,励精图治,专注农桑,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又在全国“诏劝农桑,禁采黄金、珠玉”,此时养蚕缫丝业已发展到高峰,朝廷置蚕馆,地方设蚕官,大作坊均归官府经营,有的织工多达数千人,尤以陕南汉江流域耕桑者众多,丝织品颜色鲜艳,花样繁多,做工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由此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世界。
石泉县蚕桑生产始于商周,鼎盛于汉唐。据《兴安州志》《石泉县志》中记载,古代石泉“汉江两岸,直河川道,桑树密植,男耕女织,处处可闻机杼之声”。鎏金铜蚕的出土地谭家湾位于贯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这是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也是石泉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只小小的蚕为何会成为鎏金铸铜的原型?这与当时的生产生活不无关系。据考证,鎏金蚕是历史上时间最早、级别最高的奖品,在石泉出土的这件鎏金铜蚕正是西汉时期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它的问世不仅说明汉代陕西地区的养蚕活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也成为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印证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而丝绸之路的源头在石泉一说。
以蚕入葬的传统最早于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以及商周遗址发现的精工细琢的玉蚕,都证明商周时期蚕神祭祀礼仪已经相当隆重,而汉代的金蚕则是以一种新材料延续着古老的信仰。孟子曾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专门著有《蚕赋》,盛赞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从中不难看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蚕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寓意,无论是石蚕、玉蚕、陶蚕、金蚕,都是蚕神不同的物化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国人对蚕生生不息的崇拜。
关于鎏金铜蚕,在石泉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汉武帝时期,在秦岭深处的石泉村,人们世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鸡鸣晨起,踏青耕作,机抒声传,生活富足和谐。后来因突发战事,汉武帝征兵令到,传令队的马蹄声踏破了石泉村的宁静,村中一名刚刚结婚的男子不舍妻子,但卫国戍边重任又不容推托,临行前只好留给妻子一件祖传铜蚕,并许下诺言“蚕破茧,夫远归”。丈夫走后,这位妇人牢记丈夫的嘱托勤奋养蚕,潜心研究,帮助家族和村民一同发展桑蚕事业,很多客商慕名来收购其蚕丝制品,远销全国乃至西域,石泉县养蚕的传统及特殊技艺自此流传开来。汉武帝听说之后倍受鼓舞,欲表彰那位妇人及其家人,便派人分别去前线和村中了解具体情况。然而前线传来噩耗,妇人骁勇善战的夫君已经战死沙场,妇人痛心不已,抱着金蚕整夜痛哭。汉武帝动容,命人在山村树立丰碑,又命皇家工匠钦制鎏金蚕一件赠与妇人,并颁布诏书大力发展石泉村的桑蚕产业。
今生:石泉村民的致富金蚕
如果说前世的鎏金铜蚕是中国古代桑蚕产业繁盛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那么今生重现世间的鎏金铜蚕就成了家乡石泉的代言人。
在石泉县城东南方向的池河镇,一个默默以采桑养蚕为主业的村庄因鎏金铜蚕一时间成为闻名全国的明星村。如今,池河镇升级桑蚕产业体系,实现桑旅融合,打造成一座金蚕小镇。据了解,这里将有序推进万亩优质茧丝农业园、金蚕之乡博物馆、谭家湾金蚕文化遗址公园、蚕桑生物健康产业园、蚕桑丝绸文化一条街、蚕桑特色旅游产业等工程建设,把池河镇打造成为“蚕业+文化+旅游”的典型样板。工程建设完成后,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将大大提高,同时增加大批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外来人才来金蚕小镇创业。
我们还应该记住小镇上的一个普通村民的名字——谭福全,35年前正是他不经意的一次发现,让中华民族复兴古老丝绸之路的伟大物证鎏金铜蚕横空出世。
那是1984年的冬天,谭福全带着家人和村民在池河边淘金,最先在沙坑里發现鎏金铜蚕的是谭福全的长子谭可宝,但他们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件鎏金蚕。次日,一位县领导在镇干部陪同下赶到谭福全家查看鎏金铜蚕,临走时还叮嘱谭福全要把鎏金铜蚕保管好。谭福全当即表示,如果鎏金铜蚕是文物,他就把鎏金铜蚕捐献给国家。当天晚上,石泉县广播电台还报道了挖掘出土鎏金铜蚕的消息。
“后来镇上来人了,县上也来人了,说这是文物,要我们小心保管。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外国人,说给8000块让我卖给他。那是国家的东西,我们绝不能将它卖到国外去!”谭福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全家人高兴了几个月,也忐忑了几个月,最后决定到西安去鉴定一下这件铜蚕。
1985日,在时任石泉县计划委员会主任胡仕佳的引导下,谭福全怀揣鎏金铜蚕搭车赶往西安,将鎏金铜蚕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谭福全,并告诉他鎏金铜蚕会被送到北京鉴定。回到家后,谭福全沉默了好几天,只说了一句:“交给国家就安心了。”
第二年夏天,谭福全到石泉县城探望胡仕佳时,得知他上交给省博物馆的鎏金铜蚕经北京考古专家鉴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并已送到北京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胡仕佳还拿出一本1986年第二期《文博》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石泉县首次发现汉鎏金蚕》,文中这样写道:“石泉出土的鎏金铜蚕经初步鉴定为汉代遗物,以红铜铸造后施以鎏金工艺,在全国是首次发现且仅有一条,弥足珍贵。”
2000年春节期间,谭福全由于长年劳作,不幸身患肺癌,终因经济困难未及时入院治疗去世。患病期间,谭福全夫妇高风亮节,不愿给当地政府添麻烦,断然拒绝了亲友建议他们请求省博物馆资助治病的提议,而他去世的消息也是在很多年后才被社会知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