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添 星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城市街道对于城市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物质形态是指城市各有形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形式,也就是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及其有机联系,此时,街道则作为城市各个要素及功能的连接要素而存在,街道的走向以及组合方式直接促成了城市的形态,而街道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
“第一次轮廓线”即是形成街道的空间界面。而宽窄巷子的空间界面即是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和端界面。
底界面,顾名思义即是处于空间环境中最下面的部分,即地面。
宽窄巷子地面铺装主要采用600×100~1 200×600规格区间的青石板。因此路面整体呈青色,色泽光亮,板面平整,但纹路丰富,质地密实,强度中等,整体风格与宽窄巷子内部幽雅古朴的环境气氛相融合。宽窄巷子入口处通过铺装的转变,来提示和限定空间界面,在整体横向铺装的路面正中间有一条细长的铺装,给人们指引和导向,也与宽窄巷子的线型空间形态相协调。
侧界面即是由街道两侧的物质实体所形成的沿街界面。
1.2.1街道的尺度比例
宽巷子内部的宽度约7 m,建筑高度约6 m~12 m,因此宽巷子的D/H值约为0.5~1.5,因此宽巷子内部空间尺度适宜,人行走在其中倍感亲切;而窄巷子宽度约5 m,D/H不大于1,内部的街道空间相对宽巷子而言更为紧凑,D/H值约为1.5,街道相对较宽,但因其内部有设置相应的绿化种植以及贩卖小车,因此人们行走其中并不会失去街道所应有的围合感。
1.2.2街道的节奏和韵律
宽窄巷子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街道两侧建筑前后的退让。建筑的退让形成街道尺度上有收有放的节奏变化,与此同时,产生相应的阴角空间,也丰富了街道的空间形态;其次则在景观节点空间的设置。景观节点与线型街道相穿插,形成了街道中空间开阖的节奏变化。
1.2.3建筑与外墙
宽窄巷子的侧界面主要是由两侧的建筑与外墙构成,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对于历史的建筑和外墙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和翻新,街道中主要以砖石、瓦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颜色也统一于青色,灰色以及棕色,使得街道内整体形态相融合。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店铺在原始墙面的基础上设置了大面积的玻璃窗,融入了相应的现代材料。街道中各商铺的建筑门窗也都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宽窄巷子中商铺的外观形态,同时也丰富了整个街道内部界面的虚实。
1.2.4顶界面
顶界面是人们在街道内部行走中所看到的两侧天际轮廓线。
宽窄巷子两侧建筑高度变化不同,以宽巷子为例,部分建筑仅高1层,局部建筑高2层~3层,建筑高度约6 m~12 m,从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建筑外轮廓,且建筑多是坡屋顶形式,层层叠叠,更是丰富了街道的建筑外轮廓线,
1.2.5端界面
端界面,在街道中即是指街头、街口的界面,一般为街道入口空间、节点空间、街道转折或街道尽端的景观界面。
宽窄巷子街口处的界面营造主要以景观植物与景墙作为手段,其次通过广场来实现城市交通道路与宽窄巷子的过渡,使得街道内外空间的转换自然。
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中“第二次轮廓线”的定义可以知道,在街道中由人为增添的附加物即是街道的“第二次轮廓线”,通过归纳总结,街道中的公共设施,绿色植物,景观小品等城市家具以及一些建筑装饰和街道贩卖摊都是作为街道的“第二次轮廓线”存在。
宽窄巷子中的公共设施包括路灯,座椅,路障,垃圾箱,见表1。
表1 宽窄巷子中的公共设施
宽窄巷子中绿化种类繁多,包括花池、树池、容器种植、垂直绿化,不同的绿化种植,对宽窄巷子的街道氛围以及空间形态都具有不同的影响。
宽窄巷子中的景观小品也非常多,可大致分为三类:自然景观小品、人文景观小品和商铺展出小品。水缸,花池,浮雕文化墙,雕塑,小铜人,其设计不仅反映了各家商铺独有的特点,同时也围绕着街道内部的整体性展开,不但彰显了宽窄巷子的市井文化气息,同时也丰富了街道内的空间层次和街道的可观赏性。同样的还有宽窄巷子中的建筑装饰和街道贩卖摊,建筑装饰在色调和材料上,都与宽窄巷子整体风格相协调,各式各样的灯饰为商铺增添了一丝亮点,街道商贩也为线型街道增添了更多的点元素。所有的“第二次轮廓线”不仅仅丰富了街道的空间形态,同时也体现了老成都传统精神文化面貌。
决定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就是街道中的“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通过对“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组成要素进行不同深度的分析探讨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营造街道,更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各个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街道在城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街道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对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进行研究,为更好的城市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