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心肺复苏时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临床研究

2019-04-12 08:14施建曦陈婕黄兴伟周义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35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间歇动脉血心肺

施建曦 陈婕 黄兴伟 周义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福建 福安 355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研究应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心肺复苏时采用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使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选取研究对象54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1组、对照组2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组患者使用压力控制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2组患者使用容量控制模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间歇正压通气模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统计,检测患者治疗后的血乳酸指标的升高情况和动脉血气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成功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明显要优于其他两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乳酸情况和动脉血气变化情况都大大好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对需要进行自动心肺复苏的患者使用间歇正压通气模式进行通气成功率更好,患者的血乳酸指标和动脉血气指标状况良好。

通常状况下,当心跳停止也就是脑组织缺氧低于4min,脑细胞可恢复其原有功能,而如果在4min之内心跳没有恢复,脑组织得不到有效供氧,就会导致脑组织坏死,最终死亡,所以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非常重要。心肺复苏有很多方式,胸外按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过程中人为操作不可控因素太多,往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会带来很多不便的影响,近年来使用机械的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取代了传统手动心肺复苏的情况更加普遍,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不同的正压机械通气方式配合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由于使用机械通气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能够发挥明显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尤其是当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运用正压通气时进行正压通气并发肺损伤更为多见,若出现处理延误或是没有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这样会显著减弱机械通气使用的疗效。因为气道内有较大压力或是潮气过多,就会导致肺泡肆意扩大而破裂,这也是机械通气导致肺部受损的重要方面。特别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进行通气过程受力不均衡,且肺部出现萎陷等情况,实际进行通气的肺要远远小于正常的肺,假如还以常量进行通气,很容易就导致肺泡过度膨胀而使得肺破裂。继发性损害和原发性肺部损害相比程度毫不减弱,也是使得机械通气疗效降低的主要因素。实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一般胸部都处于挤压状,而常规设定的潮气量也会导致气道有过大压力使得肺泡膨胀而破损。但借助压力调控的方式还可能引起通气不畅,降低心肺复苏的效果,本次主要针对进行自动心肺复苏时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进行通气治疗进行观察研究,主要分为下面几个部分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本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心肺复苏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人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为54例,并对其随机分配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1组、对照组2组和研究组,每组18例;对照组1组患者基本信息为:8例女性,占44.4%,10例男性,占55.6%,年龄43~78岁,平均(64.5±2.04)岁;对照组2组中有9例男性,占50%,女性9例,占50%,年龄44~78.5岁,平均(64.2±1.9)岁;研究组患者基本信息为:6例女性,占33.3%,12例男性,占66.7%,年龄45~79岁,平均(64.7±1.95)岁;本次54例研究对象使用苏邦MSCPR-1A多功能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本研究基于院学术委员会批准才得以实施,54例研究对象均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调查,且从基本信息方面来看各组患者均无较大差异,可展开后续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1组

将对照组1组被调查者通过压力控制模式进行通气,通气方式如下:采用苏邦MSCPR-1A多功能心肺复苏机,患者的通气模式选择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设置好吸气时间。潮气量在6~10mL/kg左右,呼吸频率在12~15次/min左右,通气量在6~8升/min之间,吸气峰流速在40~80L/min之间,吸呼比在1~2.5之间,压力触发灵敏度在-1~1.5cm之间[1]。使用呼吸机的注意事项:务必将与呼吸机连接的气管插管或是气管接口处固定牢靠,注意各部分的连接处,在患者翻身时头颈部及呼吸机导管要同时搬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导管脱落的现象。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要关注病患紫绀及神志的变动,如果患者产生躁动、大汗及缺氧状况,要立即检查呼吸机和连接设施等是否出现状况。平时也要密切注意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对呼吸机报警功能进行监控,出现报警状况要立即进行查修,迅速清除障碍,确保呼吸机能正常使用。要对患者的动脉血气进行定期的检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节呼吸参数。日常对吸入的气体要在规定的时间加温和加湿,呼吸机管道内沉积的废水也要及时处理干净,防止出现倒流现象。呼吸机管要经常更换,定时对管路进行消毒清理。

1.2.2 对照组2组

对照组2组患者采用容量控制模式进行通气,采用苏邦MSCPR-1A多功能心肺复苏机,患者在呼吸过程中的潮气量为定值,吸气时间在0.1~5s之间,吸气与呼气之间的比值要小于等于1:2;吸气暂停时间在0~1.5s之间;压力上升时间在0~0.4s之间,触发模式中压力触发的设定值为-20~0之间,触发模式中的流量触发的设定值要大于0。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与对照组1组相同。

1.2.3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使用间歇正压通气模式进行通气,通气方式如下:采用苏邦MSCPR-1A多功能心肺复苏机,患者在呼吸过程中的潮气量为定值,吸气时间在0.1~5s之间,吸气与呼气之间的比值要小于等于1:2;pH值在7.25~7.5之间,PaO2在70~90mmHg之间,PaCO2在40~50mmHg之间。运行呼吸机的一些注意内容和对照组1组一样。

1.3 观察指标

上述患者经心肺复苏治疗后,对其治疗后恢复心跳的人数进行统计,对治疗后患者血乳酸含量的变化及动脉血气的改变情况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4.0数据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到计量(t检验)知识和计数(χ2检验)相关检验原理。数据分析结束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上述3组患者经心肺复苏抢救治疗后恢复心跳的人数统计

据统计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成功进行自动心肺复苏的患者有10例,占55.6%,对照组1组成功进行自动心肺复苏的患者有6例,占33.3%,对照组2组成功进行自动心肺复苏的患者有5例,占27.8%;由此可见,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成功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明显要优于其他两组,P<0.05。

2.2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乳酸升高情况进行比较

据记录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乳酸升高情况要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乳酸升高情况比较

2.3 三组动脉血气变动情况统计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pH值为(7.41±0.13),血氧分压为(95.83±12.31)mmHg,二氧化碳为(39.47±7.52)mmHg;对照组1组患者pH值为(7.02±0.25),血氧分压为(80.43±10.73)mmHg,二氧化碳为(45.72±8.51)mmHg;对照组2组患者pH值为(7.19±0.32),血氧分压为(74.15±8.32)mmHg,二氧化碳为(55.62±11.36)mmHg;由此可见,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变化情况要明显比其他两组好,P<0.05。

3.讨论

机体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心脏跳动驱动血液流动、肺的呼吸血氧交换,这样才能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与氧气输送到需要的位置,进而保证机体的正常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物都会经过呼吸和血液运动排出体外[2]。一旦出现心脏骤停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近年来在心肺复苏时使用机械通气的案例越来越多。机械通气是凭借呼吸机达到气道畅通、清除二氧化碳、为机体供氧、以及改善通气与氧合的目的,避免机体因一些基础性疾病而出现呼吸衰竭现象,也能够提升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这种通气形式是借助机械设备取代或控制机体自主呼吸[3]。一般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通气模式,选择某一模式的原则是能满足患者的通气支持需要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理机能的干扰。通气模式的选择会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不同的机械通气方式治疗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主要是对三组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压力通气模式、容量控制模式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压力通气模式的压力支持水平需要根据患者的呼吸阻力测顺应性来调整,如果压力水平预设不当,就不能保证准确的通气量,这样对于自主呼吸能力较差或呼吸节律不稳定者,很容易发生触发失败和通气不足[4];容量控制模式是要设定一个恒速的气流,患者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差和发生人机对抗的事件,对患者心肺复苏带来不利的影响;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可以减轻病患对呼吸机的排斥反应,降低压力通气过程中由于血流动力学产生的负作用,进而能异质并发症的出现,比如气压伤等,对心脏和肾功能影响较小,肺气压伤的危险性也相对较小;它可以保证适当的通气量,避免出现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镇静药物和肌松剂的使用,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可以维护患者自主呼吸的肌肉活动,可以锻炼患者的呼吸肌功能,避免出现呼吸肌废用性萎缩和呼吸不协调症状;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可以取代病患的自主呼吸功能,也就是呼吸机能够完全控制病患的呼吸时长、潮气量、气体流速以及呼吸频率,呼吸的整个过程有呼吸机全部代劳[5]。因此间歇正压通气模式非常适合无自主呼吸的患者。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无论是通气成功率、患者血乳酸状况还是动脉血气变化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其他两组情况。

因此,对需要进行自动心肺复苏的患者使用间歇正压通气模式进行通气成功率更好,患者的血乳酸指标和动脉血气指标状况良好。

猜你喜欢
间歇动脉血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心肺血管病杂志》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