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芬 宋馥行 谷宇微 杨婉约 王淑敏 赵雨涵
摘 要:提取练习策略是指相对于相同时间的重复学习,提取会更好的促进长时记忆保持。近十年来,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已经表明提取练习策略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策略,中国学者也对该策略进行了实验室的验证。但从大学生对提取练习策略的元认知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其的理解与事实有很大的偏差,即大学生们并没有认识到提取练习策略的优势,因此严重地影响了其在现实学习和教育情景中的应用,这也是未来该领域亟需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提取练习;记忆;研究现状
提取练习策略(retrieval practice)是指相对于相同时间的重复学习,提取会更好的促进长时记忆保持,又被称为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一般认为,学习过程包含对知识经验的编码和建构过程,而提取仅仅是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中性评估手段。近年来有关测试效应的研究表明,提取比相同时间的重学或精细编码都更加有促进所学知识的长时保持。
一、提取练习策略的实验室研究
尽管提取练习效应100年前就被提出来,但只是最近10年心理学家才细致地对此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该现象在记忆领域是通常现象。该效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教育领域中促进学生学习和临床治疗领域改善记忆障碍患者的记忆创伤。
一些研究已经证明重复提取比重复阅读是更加有效促进学习的策略。例如,在李永芬等的研究中,让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一系列的“斯瓦西里——汉语”配对词。在学习环节中,被试学习一个斯瓦西里单词和它的汉语解释,例如mashua——小船。在测试环节中,被试看到斯瓦西里单词时回忆相对应的汉语单词。第一种为标准学习策略,完全重复“学习—测试”模式,简称为ST。后三种学习策略为抛弃式学习策略,分别对于已经掌握的配对词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测试。第二种学习策略不再重学但继续测试,简称为SNT。第三种学习策略指继续重学但不再测试,简称为STN。最后一种学习策略指既不重学也不测试,简称为SNTN。在第二种和第四种学习策略中,学生只一次成功回忆配对词;而在第一种和第三种学习策略中,被试多次重复回忆配对词。研究结果表明,只成功回忆一次配对词的学习策略一周后的回忆成绩(32%)显著低于多次重复回忆配对词的学习策略(50%),体现出明显的提取练习效应,即提取练习(而不是重学)促进了记忆的长时保持。
二、学生对提取练习策略的元认知
学生们意识到重复提取对长时记忆保持的促进作用了吗?在初始学习环节结束时,李永芬课题组要求被试对一周后的回忆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学生对于第一种、第三种和第四种学习策略的学习效果的评估相对客观,与一周后的实际回忆情况没有差异。但令人感到十分诧异的是,对于第二种学习策略(SNT),其一周后的长时记忆保持与第一种全学全测的学习策略的效果同样好,但所花费的时间和学习的次数却大大低于第一种学习策略,因此第二种学习策略是四种策略中学习效率最高的,也是最能体现出重复提取对长时记忆保持的优势。但学生对该种策略长时记忆情况的评估却大大低于实际回忆成绩,说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提取练习效应。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Agarwal,Karpicke,Kang,Roediger,& McDermott,2008;Karpicke,McCabe,&Roediger,2006;Roediger & Karpicke,2006b)。
综上所述,有关人类的记忆与学习的实验室研究已经表明:①重复阅读本身是有争议性的,且是低效的学习策略;②重复提取对于学习和长时记忆保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③学生对于提取练习效应缺乏正确的元认知。从该实验室研究结论可以推断学生在现实教育学习情境中不会主动使用提取练习来提升学习。相反他们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复阅读学习材料。
无论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还是学生自我学习,提取练习都能够促进学习与记忆效果。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尝试提取所学过的知识,将会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是否会选择使用提取练习这种高效率的学习策略,还是会选择重复阅读之类的相对低效的学习策略,甚至如果他们选择提取练习策略,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提取练习策略的真正价值了吗?这是很有教育实践意义的问题,这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Karpicke J D,Blunt J R.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J].Science,2011,331(6018):772-775.
[2]梁秀玲,李鹏,陈庆飞,et al.提取学习有利于学习与记忆的认知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151-1159.
[3]李永芬,唐丹丹,曹碧華,et al.大学生第二外语词汇学习中的测试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V32(2):198-204.
注明:本文是大连工业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