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幅相机让我更严肃地对待摄影

2019-04-11 01:49金立旺
摄影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画幅大运河长江

01垂钓,潮白河,2015,选自《过渡》

金立旺

我最早接触大画幅相机是在2010年初。当时,我从英国留学回来,自己喜欢的一台禄来双反相机在罗马旅游时被盗,暂时没有胶片相机可以使用,当时还在浙江日报社工作的赵刚推荐给我申豪4×5大画幅相机。但是这台相机一直闲置了大概4年左右,而我摸索着开始用这台相机拍摄已经是2014年9月。后来不到一年时间,2015年6月5日开始,我又换用莲花8×10相机进行拍摄。

使用大画幅相机,从机器上架、取景、装片、曝光到冲洗,环节特别多,需要非常细心,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所以前两年时间拍摄的“废片”较多,交了不少“学费”。遇到不懂的就向赵刚请教,他也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因此,我真正开始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算是从2016年开始。

选用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首先考虑的是画质,尤其是8×10画幅的底片,扫描后能够制作成近两米长的照片,而且细节很好,一般数码相机比不了。其次,利用大画幅相机前后组可以进行摇升降、平移、倾斜、摇摆等移轴动作,可以更好地改变和控制影像。第三,利用大画幅相机,改变了与被摄空间、人物的互动关系,与平常的工作节奏脱离,可以更加严肃地做摄影。

02高架桥,天津,2019,选自《大运河》系列

器材不同,照片不同

我本科学的是国际新闻,硕士在英国读的是工商管理。对于我来说,除了大学学过几门摄影课以外,更多的是边实践边学习,边向专家们请教。在一开始,我绝对想不到今天我会拿着三脚架、背着沉重的大画幅相机和镜头,带上片夹和冠布,这样来拍摄照片。那时我觉得,摄影最重要的是动脑子,是拍摄的修养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而使用什么相机是次要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想法慢慢地改变了。

首先改变我这个看法的,是使用的第一台120相机——禄来双反相机,我用这台相机在英国和欧洲拍摄过不少照片。当时,同事看到照片之后,很惊讶地说我的照片风格变化太大了,好像换了个人在拍照。事实上,当你手端禄来双反,俯视取景,而不是手举135相机平视取景,其实已经改变了自己和被摄对象的互动关系,从一种侵略式地快拍,变成了把玩式地斟酌,节奏慢了下来,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后来使用大画幅相机,节奏则放得更慢,要想的东西更多,可以说再次改变了我与世界的关系。

摄影首先还是机械性的,需要我们熟悉不同的设备、不同的镜头、不同的流程。就像不同的刀具有不同功用一样,不同的选题,不同的情景,要用最合适的设备去完成它。当掌握了这些机械设备的操作之后,最后还是要回到拍摄者自身的素质上来。但如今,我跟刚开始从事摄影时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03红星,2016,选自《大会堂》系列因为我手上可以使用的“武器”更多了。

04上铺口村,天津,2019,选自《大运河》系列

寻找工作外的视角

我使用大画幅相机创作的所有项目都与生活或者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我的日常工作是科技类新闻采访,所以对于这类话题关注得相对多一些,怎样从报道工作中抽离出来,用大画幅相机找到独特的视角,这是我在努力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2018年7月20日至8月中旬,我参加了一个采访团,从丽江的金沙江开始,沿长江而下,一路走至上海崇明岛入海口,再至舟山、丽水结束行程。采访团有上百人,每天晚上坐船行进,白天进入城市采访,走的点非常多,节奏非常快。根据这种情况,我没有带8×10画幅相机,因为根本不可能让我有时间慢慢架机器进行拍摄。為此,我在临行之前买了一台二手不可换镜头的富士617相机(关于617画幅是属于大画幅还是中画幅,目前还有争论,但将其归为大画幅的居多——编者注)。在采访的间隙,看到感兴趣的场景或者人物就拍一张,尽量地找机会沿着长江边多走走,后来不知不觉中拍了80多卷底片。这个系列被我称为《长江边》系列,今年1月在杭州桥西艺术中心举办了展览。

这两年其他的拍摄项目还有:《过渡》系列,主要关注中国城镇化进程,聚焦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新区等区域,拍摄地主要以北京周边为主;《大会堂》系列,关注中国最高权力空间;《科学研究》系列,主要关注我国科学家在不同环境下开展的研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关系;《大运河》系列,呈现南北文化差异,同时关注沿线的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其中《大运河》与我的生活、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我出生在宁波宁海,在上海读书工作十余年,在北京工作十余年,从北京到杭州是大家熟悉的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到宁波市浙东运河是大运河的延续。从目前我工作的地方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大运河作为一个意向,一条线索,能够把我这么多年的经历、思考全都融入进去。

05废厂,化工桥,北京,2015,选自《过渡》

这些长期个人项目,以及其他拍摄想法,都在逐步拍摄完善中。毕竟,新闻采访是我的主要工作,做这些个人项目是靠业余时间,所以我更多是“业余”选手,在采访的间隙找找“宝贝”。但职业工作和“业余”创作的结合确实也让我有所收获。这两者之间既相互冲突,也相辅相成,时间精力的分配会有矛盾,但是采访能让我见到更多人和物,使用大画幅相机则提升着自己的摄影技术和意识。

发现更多摄影的乐趣

大画幅相机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拍摄习惯。作为摄影记者,常在追求一个夸张的瞬间,离被摄对象通常比较近,通常会在一个场景中不断地按快门,然后看显示屏确认是否拍到自己想要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很少跟被摄对象沟通。而使用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需要对一个拍摄场景不断地琢磨、熟悉,在拍摄人物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争取他们的配合。拍摄前,我会事先预想画面,难得会摁下几次快门,拍完之后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底片冲出来之后,才能看到最后的结果。在如此这般整个操作过程中,摄影的感觉又回来了。

06台风过后,永兴岛,2017,选自《科学研究》系列

诚然,使用大画幅相机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更需要对技术、题材和画面的把握能力,真正掌握各个环节进行创作难度还是挺大的。许多人舍不得投入时间和金钱,那就与大画幅无缘了;有些人拿着顶尖设备进行“糖水片”似的拍摄,自我怡情,在我看来也是可惜了。像沃克·埃文斯、斯蒂芬·肖尔、斯特恩·菲尔德以及亚力克·索斯,他们利用大画幅相机用纪实方式进行创作,这对于拍摄者的综合要求其实非常高。我更希望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积累,记录中国特有的社会化风景。

摄影是一个让我与这个世界发生密切联系的媒介,通过它我被带到不同的地方,去接触各色人物,边走边拍,随手捡拾路上遇到的“宝贝”,把我的经历、感受,用最直观、物质化的物件——照片加以定格。走过的路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交往的人越多,就会发现摄影给我带来的乐趣也越多。

07天池,长白山,2016,选自《科学研究》系列

08导游,赤水,2018,选自《长江边》系列

09入海口,崇明岛,2018,选自《长江边》系列

10神兽,丽江,2018,选自《长江边》系列

11阅读,武汉,2018,选自《长江边》系列

12果園港,重庆,2018,选自《长江边》系列

猜你喜欢
画幅大运河长江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长江之头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全画幅机身
PAUL GALL AGHER 大画幅黑白风光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