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深入”与科研风气建设

2019-04-11 11:52:5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研究

宋 萍

(1.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当前,一股流行的浮躁风使科研领域出现了较多的负面新闻,引发了诚信危机。在科研上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为了追逐名利而堆砌文章,剽窃他人成果,不注重研究的价值,为眼前利益而被动科研等一系列不正之风,危害巨大。为了端正科研风气,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下简称“三个深入”)为指引,分析当前科研风气的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关于“三个深入”要求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三个深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会议上都作了详尽的阐述,以下列举他在几个重要场合关于“三个深入”要求的论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深入”要求的论述

续表(表1)

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以及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在安徽调研指导工作时的讲话中也都对“三个深入”要求进行了阐释。

“三个深入”要求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着系统、深刻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首次科学地阐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精确而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在《神圣家族》中,他们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287恩格斯是践行“三个深入”要求的先驱者,他常常深入到工人群众中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他说:“我试图向我的德国同胞真实地描述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前景。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你们的境况进行了一些了解。我非常认真地对待所获得的认识,研究过我所能找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我不以此为满足,我想要的不限于和我的课题有关的纯粹抽象的知识,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的: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2]382列宁也指出:“如果我们想始终不愧为社会主义者,就应该到下层和深层中间去工作,真正到群众中间去工作。”[3]“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4]列宁还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5]斯大林用希腊神话安泰的故事比喻党群关系:“布尔什维克也同安泰一样,其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即同那生育、抚养和教导他们成人的群众保持联系。只要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同人民保持联系,他们就完全可能始终是不可战胜的。”[6]他又认为:“所谓党的领导有时就退化成一堆可笑的谁也不需要的命令,退化成不触及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的空洞的和口头上的‘领导'。这是削弱和降低党的领导的最严重危险之一。”[7]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的伟大诠释。毛泽东同志又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为重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8]791他还指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他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打一个形象又鲜活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9]110-111“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9]92他又说:“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农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8]789-790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走马观花”,做了解全局的面上的调查;“下马观花”,深入基层,做“解剖麻雀”的典型调查;开调查会,广泛搜集材料;重点调查,深入研究等等[10]。1978年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1]342他又指出:“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奋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11]181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2]271“领导干部都要围绕思想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社会思想状况和动向,以便加强工作的针对性。”[12]98胡锦涛同志则指出:“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13]他又说:“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14]

比照上述论述,可以发现“三个深入”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渊源,用“三个深入”要求指导当前的研风,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深入”要求讲话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有针对性地研究实际问题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这正是从时代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即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在研究领域不仅出现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堆砌文章、剽窃他人成果、满足于现有的学识、不标杆立新、固步自封、缺少创新精神等怪现象,还出现许多虚构问题、乱建模型、纸上谈兵的所谓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所掌握的材料零碎又不系统,认真研究现状问题的热情不高,认真研究历史的氛围也不是很浓厚,即便研究了,也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例如,当前一些学者的文章中理论分析的内容很少用通俗语言表达,都是用难以理解的数据图表来表达。特别是农村经济类研究更需要进一步做到“三个深入”要求,避免与基层的对话无交集。在没有进行实际调查的前提下,关于基层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没有完全真正地反映出来,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的研究,还需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贯彻“三个深入”要求。

真正的研究就是要找出它是针对少数人还是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有必要找出问题所在。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事实和科学吃饭。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讲的:“搞创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一个知识分子,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获得更多真理,也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16]

如今,一些研究成果内容空洞,没有进行“三个深入”的实践研究。对此,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些文章是不准备让群众看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长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那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8]834相反,做到“三个深入”而写出来的东西,既发现存在的问题,又看到发展的趋势,说理说得好而且恰当,肯定会有实效。不然,如果从不准确的角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就无法消除一些坏习惯,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能够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发展。所以,要禁止一切“假大空”的形式主义,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因为,科学的东西,随时都不怕批评,因为科学是真理,真理不怕被拒绝。

三、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研究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17]在形势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种恐慌就更为严重了。而要消除这种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践行“三个深入”的要求,去真正地发现实际问题,向人民群众学习,掌握真本领。这种真本领在于保持党与群众之间的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愈实际,我们的成就愈可靠[18]。

常常走出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深入”要求进行形式多样的研究与调查,有助于推动研究人员对主、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转变原已形成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习惯和作风,只有不断地联系广大群众,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群众的需求和内心的期望,从而总结出实践工作的经验。如今,不论传播手段有多发达,得到信息的途径有多广,这些都无法取代个人的调查和研究。因为,只有在和基层老百姓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感受群众内心的“苦楚”,以这种直接的方式得到的结论与间接地从别人的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按照“三个深入”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与综合、系统而有序地把大量零碎的材料经过从外到内的思考,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特质,找出蕴含的规律,使认识得到理性层面的升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做出精准的决策,这是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现。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不管经验是否丰富,也不管所做工作的性质,我们都应坚持持之以恒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保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研风,坚持以问题为抓手,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给予答复,防止对话无交集。

要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真正做到“三个深入”,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在基层中检验工作实效,在实践中贯彻理论。要深入基层,不仅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凡是被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都“不脱离群众,而要最紧密地联系群众;不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上,而走在群众前面,引导群众前进;不远离群众,而和群众打成一片,争取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19]。

四、践行“三个深入”要求构建正能量科研风气的策略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深入”要求,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要根据实情说真话、讲真理,让成果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真正为基层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让研风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以实际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

一方面,掌握了书本知识后要向实践方面发展,不能停在书本中;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使经验上升为理论,然后才能全面地认识普遍真理,只有具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发布者必须按照“三个深入”的要求,发布项目和验收项目,对于没有按照“三个深入”要求进行的研究要拒绝验收,拒绝予以经费支持。这要求,一方面,项目的设计和确立要有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参与,另一方面,项目的验收也要有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广泛参与。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为着力点,一切从现实情况出发,静下心来,低下身子,践行“三个深入”的要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努力掌握第一手的实用材料,因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0]。在涉及重要领域的重要问题上,我们都要根据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情况,在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答案,不能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际生活,要不断给出科学的、准确的回答。

(二)以群众为基础,防止对话无交集

在《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21]现在的情况是,在与群众对话的过程中,反映更多的是对话无交集。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没有把群众放在心里,对人民群众没有真挚的感情,无实事求是之意,有的只是华而不实之嫌。这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公式化作风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为了杜绝对话无交集现象,研究人员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21]。

(三)以基层为关键,建一支能看齐、真研究的队伍

我们要建设一支队伍,一支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并向党中央看齐的队伍,这样的队伍里就要有大批有科学态度的、有学问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做骨干中坚力量,尤其要发展一批年轻的基层青年骨干力量。广大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层青年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技能、增强本领,有目的地去研究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有针对性。“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6]

总之,这个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时刻注意老老实实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老老实实做研究,研究一定要彻底。毛泽东同志说过,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研究了一点,就以为研究了全世界,满足了,不需要再学习再研究了,这种满足就是我们今天在研究的路上遇到的最大的顽固敌人,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克服这个弱点,要向习近平同志学习,深入调研、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要对民情有深刻的把握和准确的掌握,要把阅读与思考相统一,把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学以致用,要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