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探索诗歌中自我形象的呈现

2019-04-10 23:58武帆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诗人诗歌

武帆

摘要:中国新诗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这一时期探索诗人异军突起,诗人们强调的个性自我和个体存在价值成为探索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一变化在诗歌日益僵化的历史时期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的《探索诗集》中收录了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探索诗歌,较为全面地展示出新时期诗人们的创作理念和追求。这种承前启后的诗歌创作现象,对于诗歌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80年代诗歌 《探索诗集》 自我形象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探索诗集》女口其内容提要所总结:“思想活跃的八十年代,诗的探索之声四野迭起。标新立异,五光十色,本集精选五十四家一百余首诗篇。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执着的履印,跃动的身影。”虽然诗集所搜集的诗歌并不完全,也并非那个时代所有的优秀作品,但它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诗歌创作的新的趋势和形式,让我们得以窥探到探索诗人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心境和感悟。本文就拟从这一时期新诗中自我形象的呈现方面做一番简单的论述。

一、探索诗歌的出现及其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生态进入一个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发展,让包括诗歌创作的广大文学领域也经历了大变动。诗歌队伍的重新集结和摆脱了桎梏的文艺思想在这一时期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社会存在的改变,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现实主义成为诗人们反思和强调的出发点,“现实主义的朴素原则在各种各样的写真实和说真话的阐述中复活”。现实主义不仅仅作为一种思潮,更作为一种描写生活的方法,尤其在“归来诗人”的群体中再次闪烁出明媚的光彩,艾青、公刘等诗人就疾声呼吁“诗人必须说真话”。并且诗人们在杜绝虚伪与假冒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在诗歌中真实的参与,力求让诗歌的语言保持真实。现实主义所要求的个人是置身在广大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的,由此也可以把人道主义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延伸,在北岛、舒婷等诗人的诗歌中,都呈现了反抗压抑和争取人权的主题,这都是基于说真话与客观反映现实而产生的主观愿望。它的追求与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遥相呼应,但其实质又与之不同,如果说五四时代的启蒙是把人们唤醒的一次尝试,那么这一次则包含了被强行遮蔽光明后的压抑和痛苦,甚至是愤慨与批判。社会的客观因素和诗人们主观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诗人们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其创作理念的分道扬镳。

《探索诗集》收录的正是相对于使用传统新诗创作方式的“归来诗人”群体的另一些流派诗人的作品。这在本书开篇公刘和邵燕祥二人的序中有所体现,他们虽然都对诗歌的探索寄予了极大的热情和鼓舞,但也有所保留地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公刘先生直言“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我要做他们的诤友”。可见,在他眼中,探索诗人和传统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从属于不同流派的。本书中风格各异、理念多元的诗歌,是诗人们一次伟大的探索,也是一次伟大的冒险。他们用晦涩难懂的文字书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似乎要把自己对整个时代的理解和挣扎,运用现代汉语,共同扭曲在怪异的意象和词语中,这是对传统诗歌写作方式的强烈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实主义的描写被忽略,但自我形象的呈现却无形中被放大了,“他们与前辈诗人最大的不同,是不从历史哲学而从人生哲学角度想象世界”。可以这样理解,在他们诗歌的朦胧中,有对自我清醒的认知,如在北岛的《回答》中,“我不相信”的呐喊,是反叛,是质疑,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从哲学角度讲,如李泽厚所言“个体意识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迅猛抬头和发展,个人存在的巨大意义日益突出,个体作为血肉之躯的自然存在物,在特定状态和条件上,突出地感到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和无可重复性,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存在,从而要求从那种无人称性和中性人即失去了个体存在意义的社会总体中挣脱出来,让存在不被占有所吞噬”。从《探索诗集》收录的第一篇诗歌——马丽华的《我的太阳》中可以发现,太阳这一意象已不再是特定时期的某种象征符号,而真正成为有着所有格属性的名词,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太阳的日升日落纠缠在一起,不再是一味地歌颂或架空于自我感觉之上的麻木描写,“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约的是我的太阳”,诗歌的最后两句,重申了两次“我的”,体现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因为有了“我”,所以“太阳”才有了意义,可见诗人对自我的关注。

二、探索诗歌的发展及其自我形象呈现的表现方式

探索诗歌的诗人们在追求自我和自由上做出了伟大的尝试,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但若只关注自我和自由,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和美学风格来说,会成为新的局限。公刘先生就指出:“自我应该是一种能进得去也能出得来的东西,不是象牙塔,也不是牛角尖。经过心灵之砧的锻造,自我要成为一柄钥匙,再用以启开别人的心灵。也就是说,诗人的自我必须与读者的自我相沟通。存在着自我的诗篇,不是鲁滨逊的咏叹调,而是贝多芬的安魂曲。否则,这个自我就丧失了任何积极意义,与他人无关,与时代无关。”这里传达出一个观点,即诗人在追求自我形象呈现的同时,要注意与读者的沟通,与时代的联系,保证作品具有社会性和启发性,这是现实主义遵循的原则。无疑,作为一次新的诗歌创作尝试,顾此失彼的现象是存在的,因为所追求的语言的隐晦和形式的创新,忽略了作品的流通性和大众化,既影响了要表达的效果,也影响了读者的接受。然而,历史不能否认探索诗歌中存在的优秀成熟的诗人们,用新的语言形式和充实的内容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和心灵的召唤,让读者得以在异样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力量。如本书中收录的杨炼的《诺日朗》和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

在长诗《诺日朗》中,杨炼用五节诗歌和雄奇的意象描摹了人类历史仪式的壮观,沉郁而感情饱满地刻画了传统文化中动人心魄的一幕幕。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入于民族文化之中,融入对生的礼赞,“我说:活下去——人们/天地开创了”。史诗风格的延展,是結尾也是一切的开端,自然和自我在互相角力的过程中诞生开创。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用十六节,叙述着细腻动人的自我蜕变之路。现实打破了甜美的爱『青迷梦,诗人被时代召唤着奔赴向前,“理想使痛苦光辉~,诗人是迷茫的、痛苦的,但也是达观的、积极的,这在诗歌结尾处有所体现,“和鸽子一起来找我吧,在早晨来找我,你会从人们的爱情里,找到我/找到你的,会唱歌的鸢尾花”。全诗的意象繁多而巧妙,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这些交织的意象中凸显出来。这首诗既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也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兼具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两位诗人对诗歌创作和意象选择都有着深刻的思考,立足于时代,或着眼于过去,或展望于未来,为人们带来了崇高的审美体验。恰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本来,自然的生命存在没有什么独特性和无可重复性,它的独特和无可重复恰恰在于他(她)自觉地意识和选择,其实,这就正是他(她)的历史具体的社会内容和价值。在个体自然中充满了极其丰满的社会性,这才是真正的个性意义之所在。”

三、探索诗歌的价值及其意义

如果关注社会意义是对过去现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关注自我就是对诗歌未来的开辟。在时代的剧变中,探索诗人们继往开来的创作,既是对传统现代诗歌的挑战,也是基于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所产生的自觉注意。作为敏感的、新时期的探索诗人们,更重视对世界的拷问和怀疑以及面向自我心理的审视和表达,其思想与艺术倾向正如北岛所阐述,“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因为是自己的世界,所以更加强调自我形象的呈现,重视每一个自我。在这本诗集中,有许多艰涩的长诗,如海子的《传说》,宋渠、宋炜的《大佛》等,也会读到一些颠覆传统观念的隐喻诗,如王小龙的《纪念》和韩东的《老渔夫》等,无论是在记录历史的认知或是对于生活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这些诗歌都不再是一味地赞美与直抒胸臆的阐述,他们把自我理念充分灌注到诗歌构成的意境里,诗人的自我形象在思辨或矛盾的表达中,在跳跃或巧妙的构思中消解而又重生,似乎读者无法寻找到诗人的存在,但又明确地感受到那些文字建造的世界完全属于诗人主体,对此,王光明先生的说明是准确的,“它基于个人的经验感觉,又超越个人进入非个人化的图景,诗的创作不是诗人的塑造而是诗的完成,个人消失在诗中;其次,它接受现实和历史的给予,但它放弃承诺,只表现普遍历史与現实的认知”。正是这些多元化诗歌作品的存在,让读者得以领略不同主体的个人形象风采。探索诗人们在承载着人们诸多非议、质疑、鼓励、肯定的言语中,充满朝气而真诚的探索,让诗歌在新时期的历史语境中散发出勃勃生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探索诗人们在自我形象的呈现中,在呼吁自我主体的呼声中,既有对社会历史的关注,亦有自我经验感知的完全融合。于哲学观念上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论辩来说,探索诗人用自身的真实感受与切实的实践行动,付诸一场文学领域的探索,也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式的探索,并且在历史和人们的实践检验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支持,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伟大的冒险,看似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但恰恰是殊途同归。探索诗人用本身自我的独特风采在诗歌的天地中开疆扩土,有意或无意地完成着承前启后的创造工程,其标新立异的理念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以翱翔的姿态俯视周遭,并借以诗歌这一抒情文体恣意自由地创作和抒发,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富有“个体存在”的意识形态的挑战。致力于强调个人的艺术和生活思想,让这些诗人们以最真实和饱满的感情状态投诸笔端,在进行了古今中外的扬弃和借鉴吸收之后,牢固地确立起诗坛的地位,并因为真实,而焕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探索诗人在诗与感觉之间权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这种权衡呈现了他们的“自我形象”。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