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修辞现象

2019-04-10 23:58朱丽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朱丽娟

摘要:随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领会十九大报告的热潮,报告中的语言现象尤其是修辞手段的运用非常新颖和独特,摒弃了传统的公文写作的死板、程序化色彩,取而代之的是鲜明的艺术特色,读来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而这离不开语言中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搭配、辞格的选用、熟语的使用等与语言学、修辞学相关的内容。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十九大报告中的修辞现象及其认知机制方面进行深度解读,以期为全面学习十九大精神添砖加瓦。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修辞现象 认知机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包容度的增强,公文语言早已摒弃过去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语言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变的、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达。习近平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时代公文的典型代表,其语言在遵循“准确性、简洁性、规范性、庄重性、朴实性、固定性、鲜明性、时代性”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还特别注意修辞手段的恰当使用,使得十九大报告在表意准确、庄重严肃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公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接地气”。

一、十九大报告中的语音修辞现象

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汉语音节具有高扬转降的声调变化,平仄交错、相互配合,会显得抑扬有致,富有节奏感。书面文字看起来似乎没有声音,其实作者在选用词语组织句子时,心里也是想着音节的组合安排的。十九大报告的受众群体是13亿中国人民,每个人都是这份报告的听众和读者,作为听众和读者,人们看到的或听到的不单纯是一个个方块字,而是音义结合体,只不过人们没有察觉到罢了。所以静止的文字,实际上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潜流。十九大报告中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手段主要是多音节段落搭配。如:

例1: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例2: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

例3: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例4: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例5:努力形成从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从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上述五例中加黑部分为三音节、四音节或六音节语音段落组合搭配,且收尾同字同音,增添了文章气势,显得整齐有致,具有音韵和諧之美,使听众和读者印象深刻,更具说服力。

二、十九大报告中的词语修辞现象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十九大报告中的词语选择准确朴实、简洁有力,符合一般公文的基本特点,但同时又新鲜活泼、生动形象,使得许多看来异常平淡的词语极富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的搭配简单地说,语言中一个词与别的词习惯上的连用就是“搭配”,“搭配”是人们在不断的言语活动中习惯形成的词语之间的“相互期待”(mutual expectancy)。

1.含有相同语素词语搭配。这种配合可以突出相同语素所表示的意义,特别是语义相反的语素配合,可以产生相互映照、衬托、补充的修辞效果。如: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老路”和“邪路”都含有语素“路”,然而语义相反,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2.意义相同或相近词语搭配。这种配合可以使词语的运用避免雷同,富有变化;可以使语义显得丰厚。如:

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同呼吸”“共命运”里的“同”和“共”同义而避免了同形,且三组三音节段落组合,显得整齐而参差,给人以美感。

3.意义相反、相对词语搭配。这种配合通过意义上相反、相对的词语的对比、映照,可以鲜明地表现是非优劣。如: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和“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相对,褒贬分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严管”与“厚爱”相对,“激励”与“约束”相对,通过两组词语的对比映照,鲜明地表现出干部考核机制上应该严管、约束,但同时也要做到厚爱与激励,双向并重。

(二)词语的简缩

词语简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多音节简缩成较少音节的现象。如:“‘十三五规划”“五位一体”“一带一路”“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关键少数”“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四种形态”“三会一课”等。这些简缩词语已经约定俗成,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语言表达简单明了。第二种情况是简缩为非固定的三字格或四字格词语,形成整齐而不雷同、精炼而不晦涩的语境。如:

例1: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例2: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日益完善。

例3: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例4: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以上四例中的加黑部分皆为简缩词语,三字或四字一顿、铿锵有力,感召力强,鼓舞人心。

(三)熟语的使用

熟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和歇后语等表现形式。熟语的特点是简短精练,富有表现力,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语和一般词语的不同之处在于成语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义丰富深刻的整体。成语的恰当使用可以使文章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十九大报告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而且一般都是多个成语连续使用。如:

例1: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例2: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例3: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

例4:全党一定要保持艱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以上成语的使用文化含量高,免去了多余的说明和解释,显得简洁而精炼,引人深思。

除了成语之外,十九大报告中也运用了一些人民群众熟悉的俗语、谚语等。比如:

例1: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例2: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

例3: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

例5: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以上这些熟语的使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十九大报告中大量使用成语,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报告中一定程度上使用了熟语,类似于十九大报告这种全国乃至全球性质的报告公文,熟语的使用一定要做到恰当和自然,运用得当可以使报告更加深入人心,内容更易被接受。

三、十九大报告中的句式修辞现象

句式多种多样,选择什么样的句式由表达需要和追求的修辞效果决定。十九大报告中的句式多变,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一)整散结合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认知语言学认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区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凡是形态上相似的对象,往往容易为人们所注意、所感知,而且能给人以美感。根据语言材料进行艺术性组合的整句,具有独特的修辞作用。如:

例1: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

例2: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例3: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以上各例整句散句结合使用,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具有形式美、节奏美、音韵美、强调意义的修辞效果。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工整匀称,具有语言的整齐美,而且所列各项鱼贯而下,语义饱满,笔墨酣畅,全面而深刻。

(二)长短句结合短句指句子的形体短,词语的数量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指句子的形体长,词语数量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明白易懂,简洁精炼,实用性强;长句信息丰富,气势充畅。根据表意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中长短句往往搭配使用,如: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是一个短句,中心突出,后接一个长句;长短句相间使用达到了气势豁达通畅、表达铿锵有力的修辞效果。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

从语句组合的角度看,有时巧妙变换句式,使语句富于变化,让人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十九大报告中就十分注意句式的变化,比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的搭配使用。如: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

此例中肯定句和否定句交替使用,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表达得清楚明确,通过语句的变化,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口语句的使用

口语句指主要以口头形式出现的句子,习总书记在演讲十九大报告过程中,在阐述国家的方针政策或谈论国家大事或论理时,为了使老百姓易懂易记易用,适当运用了一些流行语或惯用语达到口语化。如:

例1: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例2: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例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以上口语句的使用不仅表意明确,浅显易懂,且拉近了习总书记和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

四、十九大报告中的辞格使用情况

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方式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幽默、讽刺、双关等式)。”由于公文语言重准确精练、质朴鲜明,反含糊暧昧、轻浮造作,因此一般不使用或者较少使用辞格。但是十九大报告并没有排斥辞格的使用,在没有影响表意的前提下,适时适当使用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

例1: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例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此例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中“时代”和“实践”是本体,“思想之母”和“理论之源”是喻体;第二句“文化”是本体,“灵魂”是喻体。简单直接地说明了事理。

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上例叠用了两个“永远”,叠用其实就是有意重复,使语言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上例中的“不能腐”和“不想腐”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本例中的“不能腐”和“不敢腐”是仿造“不敢腐”而形成的两个临时性新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本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修辞手法是十九大报告中运用最为频繁的辞格。排比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有力,使文章文气贯通,增强了语势的同时也引起听众和读者对问题的注意和重视。

四、总结

以十九大报告为代表的公务文书属于公务语体,在国家的政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政治性、权威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公务文书缺少文艺语体的浪漫色彩,而社会的信息交流,往往是由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共同传递的,官方渠道传递的信息,通常代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上说,修辞活动之所以产生,正是表达者和接受者的结果,由于接受者的潜在干预,使表达者在产生表达行为之前,往往先考虑表达效果,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表达效果最好的修辞手段,以获取预想的结果。公文的特点就在于“公”字,它的语言形式和具体使用上与一般的文章语言有很大的区别,而常被人认为是程式化的语言,语言风格追求客观公正,不应将修辞运用其中,而事实上,尤其是近些年,一篇好的公文,要达到好的接受效果,越来越多的修辞手段被运用其中以增添表达的效果。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公益创业教育探索
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的贡献
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思维
唐山市档案馆召开《十九大报告》专题学习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