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霞
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泉州 362400
药理学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医学与药学联系的桥梁,内容繁杂,较为枯燥抽象,学习难度大是学生们的共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互动较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验证案例教学法的价值,现总结如下: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于我校药剂专业学生120名,其中男65例,女55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19岁,平均年龄(17.0±0.2)岁。采取随机的方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学习《药理学》,且课时一致,且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以《药理学》教材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方法开展教学。教学流程大致为: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提出新课学习目标—所学内容大纲—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堂反馈。观察组则接受案例教学法,具体操作为:
1.案例搜集与整理
选取常见病例,基于学生能力筛选与整理病例,选取的病例应尽量符合难易适中、典型新颖等特征。例如,可引入这样的案例:某名患者,女性,年龄56岁,高血压病史五年,血压往往在140~160/80~110mm Hg范围波动,近年来,主要服用珍菊降压片,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1颗;同时服用2.5mg吲达帕胺,每天服用一次。治疗后期,患者双下肢乏力症状较为明显,血钾低置3.0mmol/L。
2.导入案例
不同于案例的选择,案例导入方式较为多样,且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机,选取相对应的导入方式,这样教学案例便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高效教学。本研究采用课前导入的方式,例如在抗心绞痛药物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先导入一例心绞痛患者发作相关的案例:某患者,女,60岁,最近三十天在劳动、运动过程中常常感觉到胸骨上存在窒息、紧缩感,且疼痛频率较高。患者往往感觉到乏力与头晕,其左上肢内侧酸软无力,休息一会后便消失。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教师简单地描述了心绞痛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及发病特征,引导学生对抗心绞痛有关药物特征予以深入理解,并在以后临床实践中基于患者的发病特征选择合理的药物。由此得知,课前导入案例可强化学生对有关药物知识的认知。
3.创设情境
在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对师生互动比较注重,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基于此,教师不仅要选取典型的案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应基于案例创设相对应的情境,指导学生重点思考相关问题。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在于问题,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引导,以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为切入点,创设相对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完整的解决思路,为接下来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抗癫痫药物讲解中,教师可引入一则癫痫案例:患者,女,10岁,以前服用苯巴比妥(一年),然而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入院接受治疗的第二天停止使用苯巴比妥,改为适量的苯妥英钠,然后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病情严重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点讨论一旦患者病情发作,该选用哪一种药物治疗比较妥当?通过引导分析案例,促使学生认识到药物知识的重要性,对学生抵抗情绪予以缓解。
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开展考试,考试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调查数据值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临床观察指标采取%表示,经X2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P<0.05)。
课程学习结束后,观察组学生成绩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成绩合格率对比[n(%)]
纵观医药学领域,药理学十分重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药理学》教学中,可以对学生主体的作用予以重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借助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为直观的理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于药理学来说,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专业性以及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并且所涉及疾病一般为临床常见和高发病,是教学重难点内容,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教学效果极为理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