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B超室(深圳,5180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是逐年增加,其诱发的其他疾病的发生率也是逐年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其普遍的一类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高血压早期如何及时发现诊断出心脏病是临床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1]。临床上常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检查诊断,但是效果一般。本文研究比较了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诊断结果差异,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 (1)入选患者符合WHO有关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 (2)患者及家属支持且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 (1)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 (2)伴有免疫缺陷的患者; (3)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或者有服用类似药物的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 年龄42~73岁,平均(56.5±2.8)岁; 病程3.5~14年,平均病程(7.5±0.8)年。对照组男性37例,女孩23例; 年龄40~71岁,平均(58.2±3.8)岁; 病程2.7~15年,平均病程(7.6±0.6)年。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彩超仪GE VIVID E9探头频率设置参考值在2.0~3.0MHz。患者侧躺在床位上,左侧躺卧,进行常规的心脏扫描。扫描患者心脏左心室,长轴M型取样。重点参考值为心脏壁室的厚度﹑心脏的收缩能力﹑心腔的大小。详细记录各参数值。
心电图检查: 患者平躺在床铺上,由相关医生采用五导联心电图检测仪(日本医疗器械公司)检查。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取相同时间段检查。详细记录各参数值[3]。
两种方式检查结果以及各项检测指标,统计两组阳性结果情况。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阳性,左心房内径>3.4 cm,如果室间隔绝对厚度>12 mm则判断为左心室肥厚。五导联心电图: 男性相关指数: SV1+RV5>4 mV,女性: SV1+RV5>3.5 mV[4]。
两组患者临床检查各项指标见表2,实验组在左心房内径和主动脉内径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inspection results of various indicators
两种方法皆能诊断相关病灶情况,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详情见表3。
表3 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n(%)Tab.1 Comparison of the inspection results of two methods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随之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临床上,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指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导致血管长期受压迫,血压长期升高,进而造成心脏左心室负担过重,长期的负载进而导致心脏受损,引起心脏病[5]。由于此类疾病目前并无治愈的方法,严重的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长期服用药物,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6]。目前临床上,尚无发现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来诊断此类疾病,因此,提前发现和预防此类疾病是关键[7]。在前期,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从心电图图谱上便可以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判断患者心脏的生理状态,但是效果较为一般。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的出现给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更为动态直观地观察到患者心脏状态,进而可以获得更高的确诊率[8]。彩色多普超声具有以下特点: (1)疼痛性较小; (2)没有使用放射性元素,无辐射; (3)直观形象地观察心脏状态; (4)实时观察[9]。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心房增大的确诊率为41.7%,左心室肥厚的确诊率为23.3%,主动脉扩张的确诊率为21.7%,主动脉弹性减退的确诊率为28.3%,皆高于心电图检查。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检查高血压性心脏病,都能够给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价值。从实验结果来看,相比于心电图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更为明显,结果更为清晰明确,确诊率更高,此部分研究结果与何飞[10]的研究内容相一致,结果可靠性高,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相比于心电图检查,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性心脏病特异性效果更为显著,诊断确诊率高,灵敏度较高,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前期发现﹑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并且设备体系完善,重复性高,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