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雷颖颐,田 驰
(西安航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7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强大富裕不是美丽中国,以保护所谓山清水秀而导致的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和新载体[2]。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要让经济条件富裕的村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更要使得经济条件落后的村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因而对经济条件落后或贫困村庄实施精准扶贫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实施精准扶贫策略也是我国有效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降幅较大,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为304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贫困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了7.1个百分点。统计数据表明了我国实施的扶贫措施是有效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较大成绩,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体系已基本形成,精准扶贫战略和措施正在扎实有效的推进。然而,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还有3046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我们的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进行考察时提出了我国扶贫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脱贫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扶贫道路上要动员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所有贫困县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精准扶贫不仅是国家政府的事,还需要全民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实现脱贫目标。高校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有着显著的优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必要性。杨智军等(2018)[3]指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一是可以将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在扶贫中得到有效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二是可以将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进行研究,寻找攻坚克难的有效途径,为精准扶贫提供科学决策和建议。李海朋等(2018)[4]认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高校价值信念体现的形式,是高校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途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帮助贫穷村庄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阙壁君(2018)[5]通过对高校精准扶贫智力支持的研究表明,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知识、教育和科技的集成者和拥有者,必须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在精准扶贫中承担起智力扶贫的责任,从而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总结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有着参与和实施精准扶贫的独特优势。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和生产知识的地方,有着大批的高素质知识分子,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就是精准扶贫的主体,他们将知识传播到贫困农村,身体力行参与精准扶贫;高校有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高校教师和学生深入贫困农村对农民开展培训,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精准扶贫产业效益,在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上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有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参与精准扶贫能够在鼓舞扶贫士气、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志气等方面提供精神食粮和动力;同时高校也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贫困人口传授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为扶贫涉农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二是高等院校有着参与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责任。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作为国家投资或国家管控兴建的高等院校,有着为国家战略服务和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高校与贫困农村形成结对帮扶,不仅可以将高校先进的理念、文化、科技、智库、管理等模式与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从而为结对帮扶对象提供强大的全方位的支持,而且能够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自力更生的复合型农民,打消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使贫困地区人口实现真正脱贫。
高校有着先进活跃的思想文化、前沿的科技、庞大的智库和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参与精准扶贫方面高校应充分依托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找准扶贫着力点,遴选科学、合适的扶贫模式,从而真正为扶贫造血通脉,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真正脱贫。程华东等(2018)[6]提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实施产业扶贫,完善农业综合体系;实施科技扶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实施文化扶贫,培育农村文化共同体,通过这些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扶贫。熊文渊(2014)[7]指出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教育扶贫是我国高校实施精准扶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李大伟(2018)[8]认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时,主要采取人才培养扶贫和技术扶贫模式,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真正脱贫。从学者研究成果来看,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时,主要可以选择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党建扶贫和文化扶贫六种模式,这六种模式不仅是高校优势所在,而且也是能够真正取得扶贫成效的模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图
一是教育扶贫模式,这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中最基础的模式。高校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传道受业解惑,通过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消除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而且能够有效的阻止贫困代代传递效应。教育扶贫不但要注重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扶贫,更重要的是对贫困地区人口智力的扶贫,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够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本,同时要注重对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孩子的扶贫,让他们能够学到先进的文化知识并且健康快乐的成长。二是人才扶贫模式,这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中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到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对有技术需求的贫困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甚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教师到贫困地区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其次,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回原籍或去贫困地区工作或创业,支援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三是产业扶贫模式,这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中结对帮扶对象增产增收的重要环节。贫困地区人口经济收入的增加是其脱贫的主要标志,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居住的环境和村容村貌也就会得到美化和改善,能够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校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科技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特色和实际,兴建一批涉农企业或向已建成的涉农企业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支持,开拓新的特色产业,帮扶有潜力的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实现由脱贫向致富的转化。四是科技扶贫模式,这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高校实施科技扶贫,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选派科技指导员等方式,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而且能够优化其产业结构,增强帮扶对象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五是党建扶贫模式,这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中的指导思想和总纲领。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基层党组织,党管一切和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方针,高校在实施精准扶贫时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落实到贫困农村。六是文化扶贫模式,这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中的精神食粮。扶贫不仅要从经济上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要扶志扶思想扶理念,要通过文化宣传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致富信心,激发致富热情,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和效果。
西安航空学院结对帮扶的镇坪县地处陕西安康东南角、大巴山北侧腹地,东与湖北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北与本省平利县连界,辖7个镇58个村,县内总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全县贫困程度较深,属安康市较深度贫困县之一。精准帮扶的千山村位于镇坪县城西北部,距县城41公里,总面积43.7平方公里,全村辖7个行政村,318户119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545人。该村坡地和林地面积多,可用耕地面积较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滞后,被镇政府定为深度贫困村。西安航空学院结合国家和省上有关精准扶贫的精神和要求,在认真分析结对帮扶对象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以上级意见建议为指导,以学校优势和特长为依托,融会贯通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党建扶贫和文化扶贫等六大模式,对镇坪县千山村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精准扶贫。
组织专家参与制定《镇坪县推进“五新”战略任务工作方案》,协助镇坪县更好更快落实“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战略任务。制订《千山村富民强村发展规划》,通过“明确指导思想,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帮扶效果”的“四步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扶贫工作;结合千山村实际情况,推进“三变”改革,实施“守望乡村—我在千山有块田”土地流转和爱心认购项目,解决缺乏劳动力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构建西安航空学院精准扶贫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学校面向镇坪县有创业就业意向、外出务工意愿、技能提升需求的各行各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提升社会竞争力,增加收入。一是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校“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站”“陕西省建筑工人培训基地”等平台,借助学校电子商务、机械制造、建筑建造、电焊汽修、旅游环保等专业教师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势,邀请企业家、创业导师组团在镇坪县星聚创业孵化园举办教育帮扶“双百工程”教育+产业+电商专题培训。二是开展教育就业培训。邀请陕西知名教研员、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等组团定期驻县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培训;连线学校,制定方案和授课计划。对在西安就读的镇坪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号召他们毕业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回家乡去,为基层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三是组织特色产业帮扶。依托学校教育科研资源优势,聘请专家和学校优秀科研团队,因地制宜、精准把脉千山村产业发展之路,多轮次聘请种植、养殖专家,在镇坪开展种植、养殖专项培训讲座,并进行周期性、阶段性的指导帮扶工作,确保群众科学的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持续稳定的增产增收。
依靠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镇坪县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活动,以科技、美术、文艺、体育、航空知识为教学内容,帮助留守儿童开拓视野培养兴趣。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科普基地”,帮助小学建立一批航模和机器人兴趣小组。建设科技文化艺术体验馆,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一是树立新民风,扶思想。学校持续在镇坪县中小学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援建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定期到结对帮扶村开展新民风文艺演出,通过文化传递“扶贫扶志”理念,让文明新风在扶贫村落地生根。二是树立新理念,扶观念。在结对帮扶镇和村通过书法、绘画、摄影、文学书籍及航空模型展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航空报国精神,在群众中培育积极向上、勤劳致富思想,在青少年心中根植家国情怀。三是树立新希望,扶信心。聚焦“三留”人口,邀请省公益组织、法律研究团队到县镇村各级开展道德讲堂、法律讲座,宣传道德文明精神,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儿童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实施空巢老人孝为先、留守妇女半边天、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等项目,营造向善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以此鼓励群众自强自立,早日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合理高效使用扶贫资金。多渠道、多措施筹集社会资金,为千山村贫困户家中就读的大学生提供爱心助学金,为特困村民积极申请民政临时救助,为村民疾病患者联系医院远程问诊,制定治疗方案。起草拟定《千山村“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坚持每月讲党课,做好农村党员“手机+支部”的注册、发布和评论。为村党员购买发放《当合格党员》书籍和学习笔记本,组织村干部和党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就是要实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拉下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村容整洁、生态文明、宜居和谐的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助推器。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职责,参与精准扶贫有着显著的优势。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施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党建扶贫和文化扶贫等六种模式,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本文以西安航空学院结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千山村为例,研究探索了高校精准扶贫的模式及路径,不仅为千山村贫困人口早日成功脱贫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使更多农民实现脱贫,走上致富之路,也对我省其它高校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了可以研究借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