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妹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 行政管理学教研室,福建 南平 353000)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一种发展形态[1],指的是运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的融合,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这一词是由互联网和“+”共同组成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符号“+”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添加联合的意思[2],组成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名词——“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指的是发挥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促使互联网和各传统行业产业进行融合,进而衍生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实现“1+1>2”的效果[3]。
关于智慧城市的含义,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相关组织机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是数字城市的更高一级阶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形态。数字城市指的是以网络为纽带,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描述[4]。也就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感知、记录城市中的各项信息,把城市中的各项信息用虚拟的、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智慧城市不仅仅要感知城市中的各项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概括地说,智慧城市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实现全方位的感知和分析,进而对各项需求,包括政府服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共安全等做出智能化的响应和处理,从而使城市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有效、市民生活更加方便,进而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5]。
1.“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形态,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的各项信息进行感知、分析处理的过程。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实现必须依托于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为了解决各种城市问题,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6],智慧城市强调以人为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而“互联网+”具有互动参与、开放融合的特点,可以为市民公众提供多种途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因此,“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2.智慧城市促进“互联网+”的实现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形态,是一个平台,为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的融合提供各种条件,促进“互联网+”的实现。在各传统行业遇到发展瓶颈的情况下,智慧城市的提出和运用促进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中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如互联网思维和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思路和技术。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在运用这些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它们的发展,进而为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造了新的环境,并衍生出了一些新兴的产业形态,如智慧经济、智慧治理等。
1.新一轮信息技术为南平智慧城市带来机遇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部分产业和技术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促进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带动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南平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一背景而提出的。
2.智慧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现代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人口、环境、交通、能源、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南平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转方式、调结构、改变生活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从更高层次加以解决。智慧城市的提出和运用正是应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新挑战、化解城市病的重要途径。
3.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日趋扎实
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通信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南平市经过多年的建设运营,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已采用物联网等智能化先进技术,通过应用软件开发、无线传感、射频单元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建成了一批智慧基础设施,如智能楼宇、智能电网、安防监控、ICT公共交通、工业控制等。
4.武夷新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随着各地智慧城市的推进,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需要寻找合适的应用区域。武夷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相关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平台,以新区规划建设为契机,可以高起点地规划“智慧城市”,低成本地实施“智慧城市”,有利于发挥试点示范作用,为国内外其他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样板和经验参考。武夷新区有必要充分借助智慧城市来打造一个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智慧丰富的现代城市。因此,武夷新区的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以建设智慧型的基础设施为目标,充分利用广电网、电信网等基础网络,促进物联网试点推广,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建立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业务运营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为降低信息提供成本,建立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应用,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实现沟通共享,提高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建设开放共享的下一代互联网数据中心,降低社会信息化成本。积极鼓励各行业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不断提高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基础设施的价值,提高它们的利用率。注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管理,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相关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2.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法人、人口、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建筑物等信息;在综合数据库建设方面,对人才、文化、文件档案、城市管理、社会信用等数据进行整合;同时,加强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涵盖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教育科研、住房、交通等信息资源。注重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平台建设,为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提供支撑。
3.加快应用体系建设
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加强“智慧南平”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应急体系等智慧安保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城管平台建设,以规范城市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面向政府的信息公开服务、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政府决策等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在各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与12345政务热线、市民卡等服务平台进行深入对接,拓展应用范围。
4.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先导与政府引导的作用,通过建立信息产业园区,由企业围绕自主创新或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光伏、光电、动漫、软件、集成电路、信息服务等六大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互联互通,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结合数字家庭和物联网应用研究等示范项目,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南平现有的一些实力强的传统企业,包括纺织服务、食品加工、电信电缆、装备制造等,加快智慧技术的研发、管理和应用。
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网络城市建设目标全部实现,高速光宽带网络已覆盖南平所有城区、商业楼宇、景区、乡镇所在地和主要行政村。全市所有城区、集镇、行政村、市内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和主要景区、码头等实现4G网络广覆盖,人口覆盖率达98%。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城市信息数据库渐趋完善。
2.智慧应用服务不断深化
积极推进面向政府的信息公开服务、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政府决策等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在线政府”指数体现的是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政府公众互动、政府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6》和《2016年福建省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显示,南平市“在线政府”指标2011年至2013年分别位居第51位、27位和20位(见表1),2014年至2016年全国排名已升至第18位。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在智慧医疗方面,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云计算服务平台,覆盖全市1800余所医疗卫生机构,平台承载能力位居全省卫生系统前列。在智慧教育方面,结合“互联网+教育”,在学校大力推广“智慧教育”项目,完成全市教育云平台扩容,同时开通了校讯通平台。在平安南平方面,全市县级以上视频监控网络实现全面联网,重要路段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在交通一卡通方面,已建设完善南平公交平台的各项功能,全面推开“福路通·武夷通”卡应用。
表1 2011—2016年福建省各设区市“在线政府”指数排名
*注:资料来源: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6
3.智慧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全市数字信息产业保持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2家,列入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超20个。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结合,涌现出太阳电缆、顺昌虹润等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样板企业。全市16个电商创业孵化园区列入培育对象,面积达3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382家,交易金额达5.06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
1.建设规划和制度不完善
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完善的规划和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来看,已经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包括《“智慧南平”试点实施方案》《南平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任务书》《关于成立智慧南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但这些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主体作用不明确。南平市已经制定的制度机制中,更多是强调政府的作用,对企业、社会公众等其他主体的作用没有明确。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指导体系。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形态,可以说,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南平市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指导体系。
第三,项目推进重点不突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任何一项智慧项目要真正实现智慧化,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全面推进,就可能导致各个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速度慢,不能满足市民群众需求。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重点推进项目不突出。
2.信息共享存在“孤岛”现象
南平市城市信息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依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还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还有很多核心数据没有实现共享。一些单位数据库在设立的初期没有考虑到共享整合的需求,数据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不能实现共享;一些单位只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需求,没有考虑到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协同和需求,数据信息不愿意进行共享;还有一些单位、部门、行业认为信息数据很敏感,出于信息安全的顾虑,不敢把已经收集拥有的数据和其他部门进行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分散沉淀在各个部门,逐渐形成信息“孤岛”。
3.信息化人才匮乏
南平市属于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小,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匮乏。智慧城市管理人才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深刻理解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真正懂专业的党政领导更加稀少;县(市、区)、乡镇和部门一级的信息化人才更为缺乏,影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这几年,南平市依托武夷新区,引进和集聚了一些专业团队和信息化人才,但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专业研究人才也匮乏,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事智慧城市研究,人才供给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4.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大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从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来看,南平作为省内首家以设区市为单位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起点高、标准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南平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几年智慧南平建设投入有增加,但南平市财政收入总体不高,对智慧城市建设投入的资金有限,致使项目建设很难按照既定目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速度慢。
5.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低
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公众对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知晓度低。很多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不了解,部分公众对智慧城市完全不了解。部分公众虽然对智慧城市有所了解,但简单地把智慧城市等同于某一项具体智慧项目的应用,或者以为生活的简便化就是智慧城市的标准。第二,社会公众对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体验度低。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普遍比较低,很多公众只体验到智慧城市的一些智慧化应用,部分公众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第三,社会公众对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低。
1.缺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规划
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管理决策层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缺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制定的《“智慧南平”试点实施方案》《南平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任务书》等规划性文件,没有紧密结合南平的具体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复制和照搬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不高。且这些规划性文件是在南平市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初制定的,智慧城市是不断发展的,需要融入一些新元素。
2.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共享不足
“互联网+”背景下,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信息化认识和信息共享不足。一方面,信息化认识不足,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部门、人员和社会公众信息化认识不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把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买硬件设备,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有些认为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效益多半是间接效益,没有明显的直接效益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南平的建设模式带来偏差,影响了智慧南平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筹集,阻碍了智慧南平建设的推进。另一方面,信息共享不足,各部门、各行业间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状态,普遍都是根据业务需求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收集采集的数据资源只限于本部门使用,各种数据信息资源没有进行共享。
3.信息化人才保障不足
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人才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第一,智慧城市管理人才缺乏,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工作部门、相关重点市直单位、重点园区、院校、通信运营商等部门人员组成,这些组成人员中,对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深刻理解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负责智慧城市日常工作的数字办,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多数为兼职,对智慧城市建设投入的精力有限。第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南平市培养的信息化人才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而且在智力资源吸引方面,创业创新环境尚待优化,相关的专业团队和人才难以在本地扎根,面临人才二次流失的风险。第三,研究人才缺乏,南平市仅有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两所高校及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平工业技术学校、闽北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这几所院校中设置的智慧城市相关专业有限,很少甚至没有专门从事智慧城市研究的人员。
4.投入机制不健全
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不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领域的主导者,具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他们有参与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也有不少企业想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是参与的机制还尚未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智慧城市项目的属性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同,这种资金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直观效益,收效比较慢,而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些企业出于盈利性的考虑,不会轻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了项目建设很难吸引闲散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缺乏有力的资金保障。
5.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低,受多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社会公众的信息化能力不足,近几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南平市民的信息化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特别是中老年人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们在智慧项目的具体运用中存在困难。第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从2013年至今,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也已经好几年了,但还有很多社会公众不了解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没有体验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没有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第三,社会公众参与的机制不完善,社会公众作为城市中最广泛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助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研究过程中,很多社会公众有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很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建议,但不了解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渠道建言献策。可以说,参与机制不完善是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低的关键因素。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方向。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立足南平市情,根据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二是发展性,根据智慧城市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发展目标,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战略。现阶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规划设计中加入“互联网+”这一因子。三是可操作性,立足于城市发展现状,对推进架构中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所带来的积极因素和可能产生的限制性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和全盘统筹[7],确保制定出的规划可以落到实处。四是全局性,站在全局的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方方面面进行整合和统筹,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情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明确各主体的作用。南平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要理清思路,明确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势。市民群众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力量,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广大市民群众建言献策、共同参与。因此,南平市智慧城市的规划必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作用,发挥他们共同的力量,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因地制宜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要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基础设施。在现有的智慧基础设施基础上,继续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提速降费实施,全面建成光网城市,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同时,“互联网+”背景下,要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突出重点推进项目。为了有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有计划分重点地推进智慧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医疗、教育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政府是智慧南平建设中的主导力量,要把“智慧政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市级政务信息网建设,推进市、县、乡三级政务外网横向接入,整合市级部门业务专网,形成互联互通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从智能办公、智能服务、智能监管等入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智能化的政府服务体系。
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慧城市的推进至关重要。因此,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
一是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信息化培训,使各部门、行业理清对信息资源价值性的认识,明确信息资源只有实现共享,才能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价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加强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加强数据资源的采集、规范、整理和运用。培育发展专业化数据采集服务,支持企业与政府部门、用户合作,参与或共建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全市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并出台相应的长效运营机制,形成科学、准确、完整的“知识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强化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建立政府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各有关机构分工负责的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在实现共享的原则下,维护数据产出者的权益,让有关部门愿意并主动共享信息;对数据共享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确保数据共享连续准确,政策调整及时透明,共享服务优质高效。
三是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互联网+”这一背景,既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带来了积极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因此,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网络安全信息数据的动态采集和有效存储,构建完整的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电子政务安全云平台,做好各类应用系统的信息保护。通过互联网站安全监测系统、公安信息网安全技术等,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强化网络基础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共享信息资源安全。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才构成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人才为智慧城市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从管理决策层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掌握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解决具体技术方面的难题和瓶颈,推进智慧项目建设;研究人才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研究,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和引进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建立人才培养的规划和体系。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和体系,注重对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形成老中青年龄梯次的合理结构。推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本地高等院校,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做好对接,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相关专业;并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有计划地进行实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积极促进科研人才在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间的双向有序流动。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信息化人才在数字信息产业领域的创新,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人才给予资助奖励。
另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为推进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广电、信息通信等领域的人才(团队)纳入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人才引进的环境。完善人才对口帮扶和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南平市与省内、国内数字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支持南平人才到各地各部门挂职,学习先进经验、增强专业能力。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为他们家庭成员的就业、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介宣传南平市人才政策,提高政策影响力。
一是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的方式来吸引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和特许经营,以数据开放合作换项目、以市场进入招大商、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资金,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城市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吸收社会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最终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智慧南平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对市场、社会参与的智慧项目建设进行风险评估,减轻打消各融资对象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安全方面的顾虑。
二是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造数字信息产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吸引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引进和创建一支主要投向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实现“一行业一平台,一平台一公司”。通过开放数据、开放市场和资金支持,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家创新投资方式,培育一批本地信息技术骨干企业。
三是优化投资次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顺利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资金使用计划,优化投资次序,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在建设前期,政府应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南平建设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系统及管理软件的开发等。同时,要采取项目争取、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在后期运营与维护上,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如推行部门业务系统建用分离、信息化基础设施统建共用等。
一是提高公众的信息化能力。针对南平市民信息化能力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全社会开展信息化相关知识的普及,扩大信息化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全民的信息化能力,进而增强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智慧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化能力,可以依托党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开展“互联网+”及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课程的培训。针对中老年人,可以依托老年大学、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能力。
二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各相关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运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各种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进一步完善智慧南平展示馆,强化展馆管理,增加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内容及其他建设成果的展示,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观智慧城市展示馆,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座谈交流等活动。此外,互联网思维强调参与,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使用服务平台,让公众更多体验智慧城市发展成果。
三是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引导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畅通的渠道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相关部门应该畅通参与的渠道,让公众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表达建议意见,实现参与,进而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如搭建互动平台,让公众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各抒己见,表达对智慧南平建设的期望和意见建议,让每个人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从街道、社区中抽选代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让热心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群众有机会为推动智慧南平建设建言献策。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南平市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棘手问题,还可以使智慧南平建设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使智慧项目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所认可接受,进而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